不絕的薪火:抗戰時期的教育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財政極其困難,但仍然將巨款投向了教育,對大中小學生全部免除學費,甚至提供食宿,教育經費在財政支出中僅次于軍費,居政府財政支出的第二位
責任編輯:劉小磊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財政極其困難,但仍然將巨款投向了教育,對大中小學生全部免除學費,甚至提供食宿,教育經費在財政支出中僅次于軍費,居政府財政支出的第二位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當年為研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和工程師頒發和追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這23位國家功臣被稱為“兩彈一星”元勛。當檢視這些元勛的簡歷時,會發現一個驚奇的現象:他們當中有多人的大學生涯是在抗戰時期大后方度過的,隨后出國留學。在艱苦卓絕的全民抗戰時期,這樣一批科技精英、國家棟梁是怎樣集中培養出來的呢?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戰前中國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其中91所遭日軍的轟炸,財產損失巨大,25所院校因此被迫停辦,繼續維持的僅有83所。教職員工和學生的數量也急劇下降,財產損失更高達3360余萬元。而此時,由于日軍占領了中國最重要的財富來源地東南沿海地區,中國政府因此失去了占全部財稅收入一半以上的關稅,加上軍費開支急劇上升,財政狀況極為窘迫。一些政界、教育界人士極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