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概念,回歸CSR本質

一邊是熱烈的談論,一邊是模糊的認知,對于慈善、公益、CSR這三個在現代社會和企業管理中司空見慣的概念,多數人卻相互混淆,辨析不清。這也是十多年來企業社會責任不能形成基本共識的重要原因。

發自:南方周末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與慈善、公益在中國蓬勃發展已經有10多年了,涌現出了一批以負責任經營為導向的優秀企業、優秀項目,在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經濟社會環境綜合價值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然而,在企業實踐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困擾,即對慈善、公益、CSR三者的相同或相似性、區別或不同的操作方法缺乏清晰的辨識、統一的認知、精準的把握、系統的管理。這一困擾,無論在企業、社會、機構、個人還是在商務、法律等各個圈子都普遍存在。即便是在專業從事慈善、公益和CSR工作的人群中,也常為此感到困惑。這一認知層面的差距,直接影響著價值創造的有效性和資源利用的合理性,也使得一些企業的CSR活動“誤入歧途”,令一些企業的CSR從業人員無所適從。

認知分歧依然明顯

為了解慈善、公益和CSR從業人員對該問題的認知現狀,我在近日做了一次問卷調查,邀請國企、民企、外企、機構(含媒體和咨詢)、公益組織、知名意見領袖共82人,就以下四個問題進行問答:

什么是慈善?什么是公益?什么是CSR?是否有必要區分它們以及區分的價值或意義何在?

 

圖:參與問卷的訪談對象組成

調研結果顯示:被訪問者的職業和工作背景對慈善、公益、CSR的認知有直接影響,但不是絕對影響。在大多數的回答中,來自不同背景的被訪者認為慈善和公益有區別,并指出慈善是出于善念,對弱勢者、危難和災害等伸出救援之手,常見于個人行為、臨時之舉。公益同樣出于善念,主要是針對公共利益、社會資源和平等機會的再次分配,不是簡單的一次性資助,而是有著長期性和參與性,以及提升受助客體的能力等特征。但也有也有一部分受訪者認為,二者沒有或沒必要區分。

圖:問卷調查中關于慈善與公益的區別

圖:問卷調查中關于慈善公益與CSR的區別

進一步將慈善、公益與CSR進行區分,調查結果顯示:在絕大多數的回答中,來自不同背景的被訪者認為慈善、公益二者與CSR有明顯區別,并指出CSR是企業在生存、發展中對社會、經濟、環境負責任的實踐活動,主體是企業,需要滿足利益相關方所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有少數被訪者認為CSR應當包含慈善和公益。在所有回復中,對公益、慈善、CSR三者皆有有系統性深入認知的占49%,一般了解的44%,對其概念望文生義的7%。

“望文生義”的現象并不少見,在部分企業中,企業領導人對“CSR”的理解就處在望文生義的階段,他們從“道德”和“道義”上把CSR等同與慈善、公益,甚至認為企業公益包含了CSR,這顯然是對CSR的體系、內涵、實踐方法缺乏了解。這種現象不利于CSR、企業公益、企業慈善的健康發展。

三個概念辨析不清

基于此次調查問卷的結果,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實踐,以及與業內各界專業人士的探討,我嘗試從企業角度對這三個概念進行系統辨析。

企業慈善。201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對“慈善”的定義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公益活動??梢?,在《慈善法》的定義中,慈善與公益二者有很多重疊。然而,從企業實踐角度看,企業慈善活動和企業公益項目有明顯區別?!按壬啤笔瞧髽I“解一時之難救一時之?!?,而“公益”是助力解決那些與企業有相關度的公共利益問題,企業公益行為包含了企業慈善行為。但是在實踐中,有些企業誤將一次性捐助的慈善行為代替企業公益和CSR,以為“已經慈善了,因此已經盡責了”,甚至有些企業用慈善捐贈“給錢消災、給錢買名、給錢刷綠、給錢逃責”。

企業公益。企業公益實際上秉承了Business For Good(商業向善)的理念。公益是企業在實現公共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主動承擔的有目標、有組織、有系統、有產出,且有益于公共利益的活動,并通過企業公益基金會,或與公益組織、平臺型機構合作,投入人力、物力、財力,賦權增能。區別于慈善,公益更強調社會性和長遠效果,可以創造價值傳遞,并形成乘積效應、溢出效應或漣漪效應。企業公益隸屬于CSR(或企業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

企業社會責任。CSR是指企業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經營理念,強調要在經營過程中對人的價值關注,對自然環境、整個社會的貢獻。企業在經營發展中要承擔對股東、員工、消費者、供應鏈、政府、社區、環境、社會組織等利益相關方的社會責任,助推社會和諧、環境改善,以及企業可持續發展。在實踐中,企業通常會制定關鍵議題(Materiality)和戰略,建立完備的CSR管理體系,發布CSR報告。但也有一些企業被動式地采取“打勾”的策略,沒有將CSR納入企業戰略和經營當中,低層次、簡單化地應付一些社會責任審核的需要,將CSR看作是不堪重負的額外成本。這些做法導致社會對企業的CSR實踐產生質疑,以至于出現了“CSR將死”的詰問。

綜上所述,企業慈善、企業公益與企業社會責任這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可以從行為目標、行為頻率、行為跨度、行為所需要或引發的的參與程度、行為帶來的價值和影響,來清晰地呈現它們的區別、關聯。

回歸本質從新出發

長期以來,對這三者的認知誤區,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在實踐中人們沿用習慣性概念,但不對這些概念進行辨析。即使在慈善、公益、CSR相對發達的西方,也會經常發生混淆概念的現象。二是企業公益和CSR作為舶來品,仍需相當長的實踐和沉淀,才能植入社會各個層面。三是企業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有一個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有相當多的企業還處在初級階段。四是因為慈善、公益以及CSR的專業力量仍然薄弱。

實踐出真知,實踐也是檢驗概念和理論的準繩。盡管這三個概念在動機、內容,行為方式上有一定的交叉,但它們各有自身的特點。CSR的核心是負責任的運營,它必須與企業的核心價值、主要經營領域、關鍵技能和可支配的資源密切相關,它與企業內部各個業務部門都有關系,對于企業識別風險和機遇、處理好與不同利益相關方的關系,促進企業與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直接關聯。CSR要回歸本質,絕不能把慈善和公益作為社會責任的全部,而忽略掉那些對企業運營至關重要的方面。

區別三者的關系有助于營造積極的社會氛圍,有助于社會對企業提出合理的期望和要求,也有助于企業認清自己的行為對社會、對自身產生的實際影響,從而做出正確的行動決策。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減少和避免在社會責任領域長期存在的以偏概全和兩張皮的現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