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2019大學生支教寶典》精華內容選讀:2018中國支教行業發展與供需情況

發自:南方周末

 

2018中國支教供需信息圖

支教,一般是針對落后地區鄉鎮中小學校的教育支援活動?,F在普遍認為支教源于國內城鎮化過程中推出的“撤點并?!?,但不能否認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的影響。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正式發布,要求地方政府把“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并”,同時指出保留交通不便地區的必要教學點。然而,實施過程中無法避免有些村小被“一刀切”的情況,導致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山區很多適齡兒童必須到離家十幾公里、幾十公里的地方就讀,上學成本大大增加。

有青年無意中來到這些失學山區,主動留下支援教育,也帶動山外的人進山奉獻綿薄之力,催生很多民間組織。而2003年,團中央、教育部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有組織地招募高校應屆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到西部基層開展為期1-3年的志愿服務工作”,又從官方角度鼓勵大學生在當地就業創業。

從時長角度,支教分為長期、短期兩種類型。長期支教通常由專門的公益組織發起,短期支教多源于高校學生的寒暑期社會實踐。這次,我們聯系到國內一些支教團隊,了解到他們截至2018年中的支援方式與長期支教數據如下:

但根據他們反映,支教老師還是供不應求,培訓開始前有時招不到足夠數量的老師。即便招到老師,也可能在崗前培訓時因為不符合資質被勸退,或因校點分配等安排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主動離開。招募到通過培訓的老師,不同團隊還會有不同問題出現,主要分為兩方面:

(1)管理問題

? 支教志愿者年紀、學歷、能力參差不齊,有些志愿者教學效果難以讓人滿意,有些不服從管理;

? 同一校點的支教老師之間在生活、教學上可能有矛盾;

? 長期支教的老師易在支教期間產生職業恐慌,擔心支教結束后無法立即融入社會和就業。

(2)教學障礙

? 語言不通,支教的學校多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孩子們在上學之前都是說本民族語言;

? 家庭教育缺失,致使在需要家校合作的情況下,教師多是孤立無援的狀態,最為突出的情況是家庭作業無人監督;

? 對于特殊學生,例如自閉癥、智力先天不足等狀況,沒有合適的服務方案,也不知道可以轉接到什么公益團體。

根據調研,支教服務主要在貴州、四川、甘肅、云南四省,而且集中于某些特定的偏遠地區。

雖然看起來支教隊扎堆在特定區域,但實際上這都是調研得出當地的確對支教有需要的結果。

以目前覆蓋50多所學校的滇西北支教團為例,他們經過對當地1200多個學校走訪和踩點,用了八年時間才把當地民風民俗、教育現況、人事編制了解清楚,而后在北京、麗江分別建立專業的支教后臺,通過9個部門5套機制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和支教效果。

本質上,支教的結果與組織的規范程度、管理方法掛鉤,而不是支教老師的熱情。

*數據來源:以上支教行業數據由10個支教組織以及中華支教與助學信息中心慷慨提供。

滇西北支教團:國內支教發展到什么程度了?

中國人的支教基因屬于上個世紀50-70年代,支邊、知青以及支教這些字眼穿越了時空烙印在那些金子般的心靈上。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針對應屆畢業生的三下鄉及西部計劃又燃起了校園莘莘學子的支教情懷。

可以說支教活動由一場全社會參與的志愿行動,發展到以學生為主力軍的社團行動,再到現在(從2008年開始)又逐漸回到全年齡全行業的自發式深度公益行動。我們分析支教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就必須先要了解支教的歷史以及這六十年的發展變化。

現階段,我國支教公益發展還不能說形成了一個行業。

全國一百多家支教組織募資年均還未超過1個億,全年提供長短期支教老師沒有超過5000名。雖然在我國教育改革后期,西部山區有需求的學校剩下不到五萬所,但仍然存在10萬名以上的師資缺口,特別是高素質的音體美老師、英語老師。這對于整個支教行業還是提出一個不小的挑戰,同時也是未來支教組織發展的機會。

就目前現況而言,支教組織的發展是不容樂觀的。

首先多數支教組織停留在“沖動型”的時代,往往是來自創始人的一腔熱血或愛心洋溢。組織發展沒有規劃,支教教研沒有開展,支教場景也缺乏開拓與維護,后臺資料及數據更是碎片化、隨意化管理,為后期發展埋下隱患;其次國家對支教組織定位比較曖昧,對支教組織提出了較高的準入門檻與管理要求,這對于很多來自高?;蛎耖g的團隊來說,是難以接招

的;最后,支教本身是一件從屬于教育行業的事情,對支教組織及支教者天然有著專業性和知識能力的要求。

然而多數從事支教工作的人,未必是教育專業出身,因此存在著自身認識不足,專業能力不充分的短板。這對于想把支教事業做大做強的要求來說,往往是致命的缺陷。

這些問題,都在制約著中國民間支教發展,我們看到2013年支教組織達到了一個高峰(約35家正式注冊),之后隨著教育改革深化等影響,支教組織的數量又逐漸下降。存活下來的支教組織,向著職業化、規范化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十年以上的支教組織。

目前,支教者的身份分為官派與自發兩種。民間支教多來源于社會各行業愛心人士,其中學生僅占到27.5%(滇西北支教團數據)。在明確自身定位后,想取得支教效果,需要支教者自身、支教組織及當地教育部門多方合作、相互配合;需要支教所在學校大力支持、提供保障、相互促進;還需要本地家長、學生從精神上擺脫貧困的枷鎖,向往美好生活,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產生強大的內生動力,方可實現一定的支教效果。

希望未來更多山區可以擁有教育均等化的條件,這中間需要政府結合社會各界的力量一起努力。支教組織則是把這些社會力量用到實處,用到孩子們身上最好的通道。

天使支教創始人李磊:如何消解支教的負能量?

天使支教于2007年發起,是國內相對成熟的民間支教組織。創始人李磊在德國人盧安克建議下,立足于為偏遠鄉村學校補充師資力量。團隊探索過多種形態的創新課堂,累計服務學校50所左右,目前最缺優秀的老師。

南方周末:你們有個教學目標比較特別,建立學生的歸屬感。能獲得歸屬感的學生有什么特征?

李磊:歸屬感是人的天然屬性,它原本就是人的特征。如果是沒有歸屬感的人,內心也會缺乏安全感,由此導致的問題在生活中舉目可見。這個歸屬感分為不同階段,先是對家庭、校園的歸屬感,在這個基礎上是對家鄉的歸屬感。

南方周末:老師具體怎么做才能讓學生建立歸屬感?

李磊:老師得先感受到歸屬感是什么,才有可能去為學生建立。我們會跟學生一年兩年共同做一件事,這件事是持續下去的,至少能幫這個群體逐漸建立歸屬感。我們這么多年,對志愿者有個要求是禁止用一切競爭方式來刺激學生。教育不是一條賽道,每個人都在比賽,都在爭輸贏。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建立歸屬感?

南方周末:那你們學生的考試有成績嗎?

李磊:會有。成績只是檢驗你這個學科學的程度怎么樣,不是用來排名的。

南方周末:鼓勵山區孩子走出大山與建立學生的歸屬感是矛盾的嗎?

李磊:是矛盾的。我們常規意義上的鼓勵走出大山,是改變命運,實際上是個體的。在現實社會我可能也是走出大山,但走出大山后,我是希望我屬于的這個地方變得更好。那么我出去,可能學到一些經驗、技術,有合適的機會我就回來,把我們所屬的環境改造得更好。那就不是在逃離家鄉,(不是)再不想回到這個破舊的地方。

南方周末:你們嘗試讓學生自主管理課堂,它大概是什么樣的?

李磊:我們取消了班干部制度。如果我們從小培養的就是沒有人指揮你的情況下,你也知道你該做什么,這個社會才有可能成為有序的社會。我們的老師比較成熟的方法就是輪值,每天有值日生,全班同學誰輪到就組織當天的活動。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自己收、自己發,學生也主動地做自己分內的事情。

南方周末:課是由誰上的?

李磊:肯定是老師上,但學生有時候也可能是老師。好的老師能做到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老師開個頭,分組討論啊、學生輪流啊??赡軆热葸m合學生上的話,老師整節課都不用出現,輪值的學生就把課上了,上完以后輪值的學生自己布置作業,學生互相批改作業,最終“老師”只是一種恰當的身份。

南方周末:值日生的一天大概是怎么樣的?

李磊:早讀,就是這個值日生領讀;下課以后,做操或者打掃衛生這些,他/她來提醒大家;一直到晚上自習課結束。我們叫提醒,不是管理。遇到今天的老師可能臨時有事,不能來上課,那么這個值日生就會替老師把這節課上了。這點是個別老師能做到,不是所有老師能做到。整個學校六個年級,我們拿了一個班在做這件事,只有這兩個老師是志愿者,他們會在他們的班做這樣的嘗試。

南方周末:什么樣的老師能發動學生自主管理?

李磊:首先他/她得認可天使支教的理念,在這個理念之上非常用心地推崇它,主要看老師是否很堅定地認為這樣做是適合于學生的。比如說不發獎品,我們的老師甚至有時候引起和當地村民的沖突。因為原來都是要發獎,一二三名、班干部要發獎,然后我們的老師來了說不能發的時候,他們就不能理解。個別學生也不能理解,“我是第一名,我的獎為什么沒有?”告訴家長,家長就會過來鬧。我們的老師會協調,最終讓家長理解,“哦,是為了學生好?!?/p>

南方周末:這種方法有什么潛在問題嗎?

李磊:它就是慢一點,給大家看到的成效沒那么快。我們課本,同樣用的是國家統一的教材。因為支教的話是年年換老師,只要老師教課的方法沿用這樣的,主動性都在學生自己身上,他就不會因為換老師而要適應新的老師。

南方周末:從受教者的角度,你覺得大學生短期支教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

李磊:如果是為了小孩子,短期支教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好的東西都是需要長年積累,才能把它做出來的。如果已經在做,建議大學生們至少從大一做到大四,每年暑假都去。

南方周末:師生情感聯結問題在普通教學中很少被提及,為什么卻常聽人說支教老師不要與學生走得太近?

李磊:因為通常很多老師會使用威嚴去管理學生,單向地制造只接受仰視的距離。而支教老師是去融入到當地生活中的,與學生的相處不止于課堂,也就不會有制定的距離,這種情況下,老師所持的是由學生的信任搭建起來的權威。威嚴使得學生“聽話”,是老師在需要;權威是對學生的支持,是學生在需要。如果不存在制定的某種距離,也就不存在“遠近”這種偽概念。

南方周末:你從2006年起放棄正職工作投入支教事業。讓你現在想象的話,你會做到什么時候?

李磊:做到不需要支教的時候。

注:本書內容如需分享,請注明來源為南方周末高校聯盟《2019大學生支教寶典》,不得隨意篡改。

注:“大學生支教寶典”項目由南方周末高校聯盟發起,如果高校社團或其他高校團體組織有意加入聯盟,請讓社團負責人掃描以上二維碼報名——同所學校最多允許2個團隊加入。

【特別鳴謝】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貴州省委員會 中華支教與助學信息中心 中國大學生在線 Enactus創行 上海杉樹公益基金會 北京益微青年公益發展中心 黑蘋果青年YES AIESEC

【鳴謝】

百川公益 北京市糖果兒童關愛中心 彩虹公益社 滇西北支教團 好友營支教 綠之葉支教 陶行知華瑞支教 天使支教 田字格NGO 小書包公益助學中心 華南師大經管學院大車小學 華中科技大學大手拉小手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彩虹傘 洛陽理工學院向日葵支教團 武漢大學春暉公益中心 上海大學米粒支教社 深圳大學螢火蟲計劃支教團 蘇州大學微草支教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