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電子書《2019大學生支教寶典》發布,為支教新手老師提供全方位指導
發自:南方周末
對你來說習以為常的事情,很多人還一無所知。
比如現在國內教育條件好,你聽說有些家長把孩子送去上國際學校、帶到五湖四海旅游、為他們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就容易產生大部分學生有好學校上、有好老師教的錯覺。
然而,真有這么多孩子含著金湯匙出生?
必須承認的是,更多孩子身處偏遠地區,沒辦法接受正規、現代化的學習訓練,也許還因為掙扎于基本生存,遭遇著嚴重的心理困境。
那些孩子不知道什么?誰在幫助他們?
用不到3分鐘的時間看完下面這段視頻,3名支教過的大學生會告訴你那些孩子不知道的事:
每年都有人質疑大學生支教,尤其是一兩個月的短期支教。他們認為這群年輕人經驗少、耗時短、作用小,去了可能添亂,倒不如不去。
難道大學生支教都是利小于弊?他們能做到的只是體驗生活、改造自己?
從訪談視頻《那些孩子不知道的3件事》可以看到,公益人士深入貧困地區支教,除了知識教化之外,也有緩解社會矛盾的意義。而對于我們來說,即便不會切身投入支教,關注這些人的公益實踐也是一種莫大的支持。
在廣西玉林一所小學教《預防性侵》的賴琪琪,發現所在小學的男女生有明顯性別界限,女生不愿意和男生同桌、男生做游戲也不帶女生玩,而同學們聽到課程名字還會笑。但當她播放以韓國幼童性侵案為原型的電影《素媛》片段后再講課,孩子們都安靜下來。
在四川涼山一所職業技術學校教《禁毒防艾》的呂國慶,問班上同學多少人在現實中見過吸毒場景,一個班55人有22個舉手,另一個班50人是18個。學生剛開始對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感到排斥,但在他不斷引導大家談論身邊的見聞后,他們慢慢地主動探討起應對措施。
在貴州都勻一所希望小學教《模擬法庭》的彭執一,了解到學生對校園霸凌、法庭審判沒什么概念,學校還有個一年級的小孩砍過人。他利用模擬法庭現場等容易理解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識,想讓孩子們意識到他們可能承受不起違法的后果。
還有很多故事沒有放進視頻里:教《急救常識》的可珍,讓一個三年來不肯自己刷牙的小孩開始一天早晚刷兩次牙;教《音樂創造與感知》的鈺潔,讓沒聽過“Do Re Mi Fa Sol La Si”的小孩感受高雅、通俗、庸俗、低俗的不同;被一個留守兒童感動的阿龍,用了15個月四處奔走把那個孩子的故事拍成電影……
這些大學生為孩子講述的各類話題,背后隱含一個地區、一種環境對某類認識普及的迫切需要,而這些“認識”不一定是普通教育能提供的。
就像在我們的生命長河里,真正觸動我們并帶給我們支撐的可能只是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場演講,而這些啟發的到來充滿偶然性,背后需要一個動人的故事、一種積極的思路、一類包容的視野。這一切的關鍵在于:有人愿意講給我們聽。
為那些孩子上課的支教老師還是學生,未必在課程準備上達到十分耕耘,也很難稱得上教育者,卻在憑一己之力為貧乏的土地送去一點雨露。
2018年7月,南方周末發起免費電子書《2019大學生支教寶典》的編寫征集,向國內大學生征集具備創新觀念、實效意識的支教案例,最終收到85所高校學生提交的236門課程,從中精選30個案例匯集成冊。
經過多個月的材料整合、補充訪談,你會看到這樣一本手冊——
數不清的大學生來到國內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把他們擅長的技能、知識、觀念,借助上課或活動傳遞給孩子,留下很多適用于新手教師的支教經驗。
這也是電子書《2019大學生支教寶典》成立的原因,揭示國內支教現況的同時,把可供移植的教學經驗分享給今后想支教的大學生、有支教意愿的社會人士。
手冊分為以下五個章節:
第一章 畫一幅支教圖景
絕密:2018中國支教供需信息圖譜 / 國內支教發展到什么程度了?/ 如何消解支教的負能量?/ 支教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學生?
第二章 什么課這么好玩?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全科課程 / 武漢大學魔方課 / 華南師范大學職業博物館 / 成都中醫藥大學醫療基礎課 / 蘇州大學美學創作課/ 清華大學植物理論課 / 華南農業大學預防性侵課 / 華中科技大學性教育課 / 廣州中醫藥大學創意太空泥課 / 西北政法大學辯論課 / 西華大學紙質服裝制作課 / 武漢大學音樂創造與感知課 / 南京曉莊學院閱讀與表演課 / 華中科技大學木創課程 / 南開大學中國傳統文化探究課 / 武漢大學創意寫作課 / 中國海洋大學模擬“火山噴發”遠程網課 / 西北工業大學人文地理課 / 天津商業大學主題夏令營 / 南通大學主題班會
第三章 講課還有這么多套路?
上海大學國學課 / 華南師范大學繪畫課 / 蘇州大學體育課 / 天津師范大學晨讀課 / 華中科技大學閱讀課 / 蘇州大學數學課 / 華中科技大學地理課 / 武漢大學歷史課 / 山東大學英語口語課 / 西安工業大學英語課
第四章 名人老師的語文課
王洛勇:蒲松齡《狼》 / 濮存昕:課本劇“草船借箭” / 黃品冠:填詞課 / 鄭淵潔:作文課 / 張大春:古體詩創作 / 孟非:李白詩詞課 / 劉謙:魔術詮釋“疑鄰盜斧”
第五章 課前充電寶庫
公益組織資源 / 團隊管理課程 / 教學技巧課程 / 性教育公開課與其他教學資源 / 支教相關圖書、電影推薦
——完整版電子書下載——
征得提供資料的公益人同意后,我們采取電子書形態免費發布這本寶典,以便為更多人所知與所用,只希望大家使用時注明內容出處。
從時長角度,支教分為長期、短期兩種類型。長期支教通常由專門的公益組織發起,短期支教多源于高校學生的寒暑期社會實踐。這次,收錄的30個高校教學案例均為短期支教類型,同時我們還邀請到很多社會公益組織進行教學經驗的分享。因此這本手冊涵蓋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相對全面,不單單對支教新手有幫助,對于普通家長培養小孩也有一定啟發。
誠然,有不少大學生在自發組建五花八門的公益團隊,有些支教團每年換一批授課老師、隔三差五新起一個名號、只辦一期支教活動;因為沒有系統性的規劃與得當方法,演變成一個個小團體出于熱忱的沖動援助。
所幸的是,同樣有不少高校逐步發展出相對成熟的大學生公益團隊。他們會提前調查那些孩子需要什么,會結合不同專業學科的優勢開展教學,會把全科課程、無競爭教育、游戲化教學等現代教育理念帶到課堂,還會年復一年地在同一個地區、同一所學校開展教育援助。
武漢大學春暉中心教歷史,根據當地的農業、建筑情況開展教學,讓孩子們思考身邊事物的歷史淵源;華南師范大學大車小學服務隊開繪畫課,以“哆啦A夢的夢幻空島”為主題,讓一群學生合作完成一副大型畫作;廣東科技學院七彩義旅給云南的中學生上課備考,連帶為有意出外務工的家長開設普通話教學……
換句話說,要是缺乏合格的教學經驗、支教經歷,大學生報名參加現有的支教項目,經過規范培訓達到的效果比盲目組建新團隊好得多。這才是大學生短期支教受到質疑的原因,如果支教團隊無法形成系統化的組織、延續性的機制,就容易導致公益活動的失效。
好的支教是具有長效價值的公益行動,不是一次性的捐助行為,別讓愛心白費。
注:“大學生支教寶典”項目由南方周末高校聯盟發起,如果高校社團或其他高校團體組織有意加入聯盟,請讓社團負責人掃描以上二維碼報名——同所學校最多允許2個團隊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