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怪、重”何其多?清理整治有多難?
這是一次遲到的整治,按照部署,兩年前這項工作已該結束。
民政部表示個別地方存在政策標準把握不夠準確、組織實施不夠穩妥等情況,要求各地準確把握政策,防止隨意擴大清理整治范圍。
民政部是地名工作主管部門,但在實際工作中,規劃、公安、交通、住建、國土、水利等十余個部門在地名的命名、更名中都有發言權。且各地地名主管部門也尚未統一,在天津、深圳等地,地名的審核管理權就由規劃部門行使。
責任編輯:錢昊平 實習生 朱靜煊
2019年6月,浙江溫州的“中瑞·曼哈頓”小區被改名為“中瑞·曼哈屯”,換下來的“頓”字被扔在路邊花壇上。
(本文首發于2019年7月4日《南方周末》)
這是一次遲到的整治,按照部署,兩年前這項工作已該結束。
民政部表示個別地方存在政策標準把握不夠準確、組織實施不夠穩妥等情況,要求各地準確把握政策,防止隨意擴大清理整治范圍。
民政部是地名工作主管部門,但在實際工作中,規劃、公安、交通、住建、國土、水利等十余個部門在地名的命名、更名中都有發言權。且各地地名主管部門也尚未統一,在天津、深圳等地,地名的審核管理權就由規劃部門行使。
最近一次自上而下的地名整治行動中,位于西安新城區東新街258號的皇城大廈,名稱失而復得,可謂有驚無險。
2019年5月,因名稱帶有“封建色彩”,皇城大廈被列入新城區的不規范地名整治清單中。不過西安市民政局在審核時,又放寬了標準,“皇城”二字得以保留。
西安市民政局區劃地名勘界處處長李福安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市民政局后來縮減整治范圍,一方面是考慮到要秉持“可改可不改的不予更改”原則,另一方面則基于西安是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文化特點,對有一定依據的“皇城”“古都”等地名表示認可。最終,西安市民政局將須整治的名單從151個縮減到98個。
山東省地名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效忠對造成地名混亂局面的原因進行過分析,他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到目前為止,地名管理還沒有形成一套嚴格的命名、更名審批制度,地名管理部門也缺乏監管手段,對各類地名命名源頭無法干預,往往只能被動認可既成事實。
近兩個月來,海南、浙江、陜西、福建等地相繼發布了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清單,多個建筑物、居民小區被要求更名,也由此引發了不少爭議。
遲到兩年,一波三折
整治的依據是民政部、公安部等六部委在2018年12月聯合印發的一份文件,名為《關于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對“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進行處理,“大、洋、怪、重”分別指地名夸大、使用外文、使用生僻字詞和重名的現象。
這實際是一次遲到的整治,按照部署,兩年前這項工作已該結束。
2014年,國務院啟動了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2016年2月,普查領導小組就專門印發文件,要求清理整治地名中存在的不規范現象,“大、洋、怪、重”的提法就是那時提出的。根據時間表,清理工作原則上應于2017年3月底前完成。
但大多數地方都落實不到位。西北一省會城市地名管理部門負責人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直到2018年底六部委的文件出臺后,各地才加快推進整治工作,目前,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貳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