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倒垃圾
從不懂到知道,再到理解,直到最后自己也開始規規矩矩倒垃圾。這是我到日本之后完成的一個自我改變過程。
責任編輯:顧策 汪韜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彭琪月
一家超市的垃圾箱,依次為盛飯菜的塑料盒、裝牛奶的硬紙殼盒以及飲料罐。
(本文首發于2019年7月4日《南方周末》)
日本人的腦子里已經形成了“不分類就是垃圾,而合理分類就可能成為資源”的概念。
做到垃圾分類的順利執行,日本人靠的是自覺“守規矩”。其實原因很簡單,不守規矩,后果太嚴重。
日本上尾市的扔垃圾日程表。
從不懂到知道,再到理解,直到最后自己也開始規規矩矩倒垃圾。這是我到日本之后完成的一個自我改變過程。
1990年代初,我剛到日本入居團地(小區)公寓后,去團地事務所(小區物業管理)“初來乍到,請多多關照”時,最先得到團地事務員“關照”的就是一大疊需遵守的團地規則。
其中被重點“關照”的就是垃圾分類和扔垃圾。比如,該小區每周一三五收可燃垃圾,二四收不可燃垃圾,周六收資源垃圾,粗大垃圾(收費垃圾)需提前打電話預約等等。
一次,家里來客人,第二天垃圾多,可垃圾袋卻不多,只好強塞硬擠,結果垃圾袋被撐破了一個洞。收垃圾的人雖然也給回收了,但卻通知了團地事務所。
結果,團地事務所直接連通各家室內的喇叭,連著廣播了三次。雖沒被抓現行,但我一直耳根發燙,只好買上一盒點心去團地事務所投案自首,保證不再犯才了事。
自那以后,我才真正開始注意日本人扔垃圾的細致至極之處。
日本在垃圾分類細則方面有著各種苛刻規定,除去一般的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有害垃圾、金屬垃圾、電器制品垃圾、粗大垃圾、瓶罐等垃圾都要區分處理之外,還有更細致的具體處理方法規定,如可燃垃圾必須裝入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