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啥‘傻錢’跟進,就結束了”
無人便利店大多進行的是融資、擴張的游戲,其最致命的問題是缺乏造血功能。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9年2月14日,上海,一間“歐尚一分鐘”無人超市設置在楊浦區長陽路街頭,顧客微信掃碼后即可入內購物。相比于一旁傳統的歐尚大賣場內的繁忙客流,光顧這間無人超市的顧客并不多。
(本文首發于2019年7月4日《南方周末》)
無人便利店大多進行的是融資、擴張的游戲,其最致命的問題是缺乏造血功能。
即便在北京很高端的寫字樓里,也有不少白領會拿了東西不付款,甚至有的地方會有阿姨拿著大袋子來裝。
零售不存在新和舊,零售的本質就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2019年夏天,已經鮮有人再提曾經一度風光的“無人便利店”概念。它刷新了互聯網概念的死亡速度。
2019年6月25日,南方周末記者來到上海僅存的“繽果盒子”。位于徐家匯商圈的這處無人便利店已經關門歇業,官網的加盟電話成為空號。兩年前,它的創始人曾宣稱“一年內落地5000家”。
這是一個被資本焦慮催生的產物。在天眼查中顯示,26家無人便利店品牌中,超過20家在2017年拿到了大筆融資,它們公布的融資總額超過46億元人民幣。
但很快,2018年以后它們幾乎都終止了融資。資金鏈斷裂加速了死亡,截至2019年6月底,它們之中的10家已經打不開官網,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停更數月,疑似倒閉。
“沒啥‘傻錢’跟進,就結束了?!币粋€零售投資領域的投資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7-Eleven便利店創始人鈴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學》一書中說,便利店成功的要素是“便利”,只有能讓人感覺到“便利”,顧客才會一再光臨,“經營絕對不是簡單的數字游戲”。
但無人便利店大多進行的是融資、擴張的游戲,其最致命的問題是缺乏造血功能。
長在“風口”上
一位早期在繽果盒子工作的員工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團隊在2014年以前是做O2O水果電商的。那時水果電商的概念很火,但不久就發現這個生意不好做,水果損耗高,配送貴,融資變得困難。
為了降低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團隊想做一個類似于提貨點的地方,讓用戶自提。進一步考慮,覺得可以做一個提貨柜。更進一步,能不能讓它承擔造血功能呢?可以順便賣點東西。
在這個邏輯下,繽果盒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