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日本要從批判戰前日本的思想體系出發”

為侵略戰爭尋求合理解釋催生了這份對“獨特道路”的理論建構,其背后則是曲折的現代化迷思:現代化有無樣板?日本和亞洲能否擁有屬于自己的現代化?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宋宇

明治時期的日本社會風貌新舊并陳。圖為日本商社在東京都藝伎館接待西方商界友人。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7月4日《南方周末》)

接受采訪時,子安宣邦掏出一個A4大小的本子,一邊作答,一邊涂鴉關鍵詞和時間點:自己否定、造反有理、近世、人民中國、帝國主義、大東亞主義、1945、1968-1970、1985、1990……詞匯和數字之間又畫上錯綜復雜的線團。對生于1933年的子安宣邦來說,所有時間節點和關鍵詞都曾是他經歷過的“當下”,“當下”又往往是他學術靈感萌芽的芽點。

子安宣邦是大阪大學名譽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學會會長。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日本的現代化,他以從江戶到昭和的三百余年(注:確切時間跨度為1603年至1989年)為自己的研究視域。他對其間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解讀:江戶時代并非不開化的封建社會,內生于日本民間社會的現代性已經萌芽;明治維新與其說是日本現代化的開端,不如說是國家強力推動的現代化的開端,文明和專制在這一時代合二為一;昭和時代,“脫亞入歐”的日本又以“脫歐”為使命。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風靡一時的“現代的超克”理論就是要超越和克服歐洲式的現代化,探尋屬于日本和亞洲的獨特現代化道路。

為侵略戰爭尋求合理解釋催生了這份對“獨特道路”的理論建構,其背后則是曲折的現代化迷思:現代化有無樣板?日本和亞洲能否擁有屬于自己的現代化?

子安宣邦在昭和時代度過了人生的精華時段。昭和日本諸多重大事件,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戰敗、冷戰格局下的日美合作、日本經濟起飛,擋也擋不住地涌進書齋。子安宣邦的大學念了兩次,第一次讀法國文學。那時,文學部里最不安分的學生在中文系,他們以魯迅為革命的榜樣;其次便是法語系學生,法國是革命的故鄉。1956年,赫魯曉夫秘密報告流傳到日本,引發左翼青年的心靈地震。他無心讀書,離開大學校園,做了一段補習班老師之后回到文學部,讀倫理學,后來進入思想史研究。

對于昭和時代的日本知識人,“現代日本為何物”是無法繞過的問題。子安宣邦將求索上溯到江戶時代。日本現代化成為既成事實,江戶時代通常被視作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后期封建社會。日本思想史研究大家丸山真男,就致力于從日本前現代歷史中尋找天皇制獨裁主義的思想根源。

在子安宣邦的學生時代,丸山真男被年輕學者視作高山般的存在。子安也不例外,但潛心研讀江戶時代文獻后卻做出了相反的判斷:江戶時代的日本已經萌發了內生的現代性,明治維新中斷了這一過程,將日本的現代化導向國家主義。民間退場,“王政復古”,最終在昭和年間將日本卷入天皇制極權體制。

昭和時代的特點,用子安宣邦的話說是“對自己的現代性反復地、不停地自我追問的時代”。他加入這一追問時,竹內好的成說已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竹內好以民族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