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世瑜:巾生魁首,還魂圣手
在昆曲界,提到“巾生魁首”,所指必是汪世瑜先生。就如同提起“昆曲皇后”即是張繼青,“蔡明皇”即是蔡正仁。如同民國時期的“活林沖”“活霸王”這些綽號。僅此寥寥數語,道盡藝人藝事的榮光。
在昆曲界,提到“巾生魁首”,所指必是汪世瑜先生。就如同提起“昆曲皇后”即是張繼青,“蔡明皇”即是蔡正仁。如同民國時期的“活林沖”“活霸王”這些綽號。僅此寥寥數語,道盡藝人藝事的榮光。
“巾生魁首”得名久矣。半個世紀以來,汪先生一直是浙江昆劇團的當家小生。1941年,他出生于江蘇太倉,1955年進入浙江國風蘇昆劇團,這是當時中國僅存的半個昆曲劇團。1957年第一次上臺扮戲,演的是風流書生,《玉簪記·琴挑》中的潘必正。到1962年,他主演《西園記》,一炮走紅,演出360多場。據說周恩來總理觀戲后有言,“汪世瑜是一個好演員,要給他創造一個好條件”。自此,汪先生便從同輩演員中脫穎而出,成為明星般耀眼的昆曲小生。
1962年昆曲《西園記》汪世瑜(左)飾張繼華
汪先生師承周傳瑛。在昆劇傳字輩里,民國名伶當屬顧傳玠。但顧傳玠早早棄伶,如流星一閃而逝,空留若干佳話。周傳瑛則以技藝見長,念白有力,身段飄逸,善于刻畫人物,且苦心延續南昆一脈,后以演《十五貫》中的況鐘名世。汪先生得周傳瑛之真傳,在說藝及回憶文章中時有念及。在一篇談《拾畫叫畫》的文章里,周傳瑛給汪世瑜講解“雅、靜、甜”,為“在淡雅的風格中透露出熾熱的癡情,在恬靜的情調中流露出詩情畫意,在甜美的韻味中讓人回味陶醉”。此處說的是這出戲的意境,但汪世瑜將這三字轉化作昆曲小生藝術的境界與真訣。譬如“雅”,即是通常所說的“書卷氣”;“甜”為可愛靈動;而“靜”,汪世瑜常以自己的演出史來證之。如初次演出《拾畫叫畫》,因演出前夜失聲而緊張,48分鐘之戲39分即匆匆而過,后幾日再演,靜下心來,獲成功。又說浙昆第一次晉京演出并爭梅花獎,戲碼恰在林為林《界牌關》之后,由熱鬧之武戲轉為冷清之文戲、獨角戲,甚難。是日他演《拾畫叫畫》,周傳瑛把場,他心極靜,平日出場走七步,那日他偏偏走了九步……全力而為。嗣后亦以此劇獲梅花獎……
汪先生可說是顧傳玠與周傳瑛兩位南昆正宗小生的嫡傳與化身,既展露顧傳玠的風神韻致,又深諳周傳瑛的沉郁老到?;蛟S他正是從周傳瑛追憶的顧傳玠里,找到了與自身契合的表演藝術。
新世紀以來,由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加持,昆曲成為中國的“非遺”之首。但是昆曲在當代社會的真正復興,卻要數到著名作家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開始巡演,至今已有300余場。最重要的是,青春版《牡丹亭》改變了世人對于昆曲的觀念:由陳舊落伍的老戲一變為時尚高雅的藝術,從而使昆曲不僅獲得了源源而來的年輕觀眾,而且制造了一個傳統藝術現代化的“樣板”(白先勇稱之為“昆曲新美學”)。
青春版《牡丹亭》劇照
《牡丹亭》又名《還魂記》,百年來一衰再衰的昆曲因《牡丹亭》而遽然還魂。在這場昆曲還魂的戲劇中,白先勇是推手,但還魂圣手卻是總導演和藝術指導汪世瑜先生。白先勇說,三顧茅廬請汪先生出任該劇總導演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又細數汪先生的貢獻,有“豐富原有經典折子”“新排折子戲經典化”“過場戲趣味化”“人物塑造成功”。如今看來,青春版《牡丹亭》雖是新制大戲,但呈現的仍是接近傳統昆曲的樣貌,這自然少不得全心浸潤昆曲又銳意創新的汪先生的功勞。在一次演講里,汪先生說及《牡丹亭》里柳夢梅見杜麗娘時叫“姐姐”,青春版每演至此處,定然全場哄笑,此乃由大嗓轉為小嗓,真聲轉為假聲,當場演示,并說:“我要是這么一叫,一定能把杜麗娘從地府里叫回來?!庇谑菨M座歡樂。汪先生又常一一解說青春版《牡丹亭》里柳夢梅的12種不同的出場方式,凡此種種,昆曲之還魂確乎有賴于此等精絕技藝之圣手。
汪先生原名汪銘育,習昆曲后改藝名為“汪世瑜”。浙江昆劇團的輩分排行定為“傳世盛秀”,“世”正是承“傳字輩”而啟后來人。而“瑜”之命名,大約與“育”諧音,斜玉旁代表小生的行當,“瑜”為美玉之光輝,恰好是昆曲小生風流蘊藉之征象。在大半個世紀的昆曲沉浮里,汪先生如同精金美玉,于時代洶涌中閑庭信步,如在舞臺上邁著臺步,與昆曲之美交相輝映。
作者 | 陳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著有《昆曲的聲與色》《京都聆曲錄》
《<西游記雜?。驹u注本》等
(來源:《289藝術風尚》)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