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碳交易市場
中國坐擁如此龐大的碳排放市場,但中國企業卻一直低價出售碳排放權,而等到中國企業也需要購買碳排放權之時,市場價格將非常高昂,它們其實是在透支未來。
責任編輯:吳傳震
國內企業一直在低價出售二氧化碳排放權,而等到將來它們也需要購買排放權時,市場價格必定非常高昂,這其實是在透支未來。在此背景下,中國各省開始計劃建立碳交易市場,以獲得國際定價權
中國誘惑
地球越變越暖,很多人卻因此獲益。和許多掘金中國碳排放市場的商業組織一樣,在過去兩年內,Camco這家國際碳資產信息咨詢公司的經理們奔走在中國的大地上,尋找著一個個地球變暖時代的“金蛋”。
根據《京都議定書》要求,發達國家需要在2012年之前達到約定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但發達國家幾乎不可能依靠自身努力達到這種要求。因此各國約定,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向發展中國家購買二氧化碳減排量的方式來履行減排義務。
通過這種制度設計,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將獲得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這就是被冠以“廢氣買賣”名頭的CDM——清潔發展機制。這種機制創造了一個巨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
“少排點廢氣就能賺錢”——對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中國企業一度難以理解,但現在越來越被中國企業接受。“相信十多年前,別人都會認為CDM是一個騙人的伎倆。”中海油能源投資公司CDM項目主管孫穎說,“現在很多公司追著這些咨詢中介、買家。”
在孫穎的印象中,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火爆是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關鍵原因是國際投行進入這個市場。之所以如此,是因為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后,國際投行發現炒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