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與林毓生兩位先生關于《論語》的一次交鋒
兩位先生有關《論語》的交鋒,可以看作中西觀念長期磨合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責任編輯:劉小磊
兩位先生有關《論語》的交鋒,可以看作中西觀念長期磨合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2019年6月27日,徐中玉先生逝世,享年105歲
華東師范大學附近有長風公園。公園里有一個湖,叫銀鋤湖。住學校附近的教師,常常到這里繞湖而走。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看見徐先生在這里散步了。這原本是公園里的一道非常特別的風景: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銀發滿頭,步子健朗地在前面走著,一個七十多歲的保姆,始終保持距離在后面跟著。我總覺得這樣的風景可以像湖畔的柳風,池塘的荷綠,中天的月色一樣,作為長風公園的一部分永遠周而復始地繼續下去。然而終于有一天,我不能不接受這個事實:有些東西,只能永遠定格在過去。
徐中玉先生逝世后的這些日子里,意識到這樣的風景成為過去,于是多少有一份責任,應該把我所了解到的東西寫下來。像我這代人,親身接觸過王元化、錢谷融、施蟄存先生這些師大前輩,忝而為懿親弟子,我深切地知道,這一輩老師,不同于我們現在這一代,也肯定完全不同于將來的一代知識人,他們的生活世界與思想風貌,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因而,紀念他們就成為對歷史的守護與典藏,而不僅僅是個人意義上的悼念與回憶了。
古今中西的兼容并包
華東師范大學是個有傳統的學校。其中的一個重要傳統就是古今中西的兼容并包?,F代新感覺派作家施蟄存先生推崇《文選》《莊子》,因而與魯迅起爭議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史的著名掌故?,F代文學史家錢谷融教授對《世說新語》的終身酷愛以及對其老師教授伍叔儻教授的一生追隨,也是一段佳話。徐先生的老師老舍是著名的新文學家,但由于他在國學傳統深厚的中央大學讀本科,所以深深受到了這一傳統的影響。因為老父曾是中大政治系的學生,在重慶與南京各讀兩年書,我因而有機會以此為話題,抱一份“怡然敬父執”的情懷,與中大的前輩(包括蔣孔陽先生等)敘舊,談論那里的舊人舊事,吳宓、宗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