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強:燃油稅、資源稅之急
油價倒掛短期影響了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利潤,但進一步加強了他們的壟斷。不允許價格上漲,漲價成本會通過其他途徑尋找出口,社會整體付出的成本可能更大。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管窺可持續
提高能源效率和減輕社會負擔是兩難的政策選擇,是否開征燃油稅、資源稅,對政府而言,關鍵是效率與公平的平衡
6月19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上調能源價格,按目前的國際原油價格,成品油價格與成本依然還有約20%的差價。這里的差價是指在國際市場上買原油,加工成品油,再加上各環節合理回報的差價,這就形成所謂“煉一噸,虧一噸”現象。
有些消費者不認為“中國的油價低”。他們認為其它國家基本上都是不收養路費、過路費,而是在油價里收取燃油稅。但中國是分開收的,如果把養路費、過路過橋費都放進油價里,中國的油價可能不比其它國家(包括發達國家)的油價低。如果加上考慮各國人均收入的不同,中國的相對油價可能更高。
油價反映的是單位成品油的供應成本,養路費、過路過橋費反映的是交通負擔的問題,與汽油的供求無關。無論對目前的油價如何不滿和懷疑,它畢竟是反映市場某一點的供需關系,油價每上漲1美元,中國就得多付十多億美元,這是沒得商量的。
在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倒掛的情況下,民營企業不會虧本做生意;中石化和中石油是國企,不會也不敢不供應。只要他們不積極供應,我們就會看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