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研究專家:地名管理不應“一龍擔責,九龍治水”
1996年10月民政部出臺了《關于加強城鎮建筑物名管理的通知》,提出要清理整治“大、洋、怪、重”不規范地名。遺憾的是在2004年,作為一項簡政放權的措施,這個通知被廢止了,導致各地執行部門長時間缺少可操作的地名管理標準。
在我國歷史上國力強盛的王朝,皆有整頓不規范地名的強烈要求,漢武帝開疆拓土初定大漢版圖時,就權定了21個郡級地名。
責任編輯:錢昊平
1996年10月民政部出臺了《關于加強城鎮建筑物名管理的通知》,提出要清理整治“大、洋、怪、重”不規范地名。遺憾的是在2004年,作為一項簡政放權的措施,這個通知被廢止了,導致各地執行部門長時間缺少可操作的地名管理標準。
在我國歷史上國力強盛的王朝,皆有整頓不規范地名的強烈要求,漢武帝開疆拓土初定大漢版圖時,就權定了21個郡級地名。
全國各地對不規范地名的清理整治持續受到輿論關注。作為全社會共享的公共產品和文化記憶,地名與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近年來,從城市改名到小區換名,地名議題時常見諸報頭。
圍繞如何更好地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保護傳統古地名,南方周末專訪了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專家、湖南工業大學地名歷史文化研究院院長彭雪開。
從2004年起,彭雪開行程26000多公里,先后考察了湖南1100多個鄉鎮,撰寫了四卷本的《湖湘地名紀事》。近年來,彭雪開多次作為特邀專家,參與地方政府更換地名和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的決策咨詢。
在他看來,地名管理應重回民主法治的軌道,明確主管部門的邊界,壓實責任主體,同時通過制度化的渠道尊重民眾的經驗。
有內涵濃烈的政治意味
南方周末:地名研究者會區分自然地名和權定地名,如何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
彭雪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