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國形象系列報道之一】在路上——中國部隊在汶川震中災區的行進史

我們以文字重溫他們到來時慷慨赴難的驚心時刻,也以鮮活的影像向他們載譽離去的背影作別。這也是本報推出的中國形象系列報道之一。

責任編輯:朱紅軍 李楠 實習生 顧穎能

■編者按

7月21日,第一批駐守震區的子弟兵開始撤出災區,隨后的撤離計劃也將在確保災區重建兵力保障的前提下,分批進行。而在四川,更多的子弟兵還將繼續堅守一線,投身于更艱巨的災后重建工作。

明天就將迎來“八一建軍節”,在屬于軍人的節日里,我們以文字重溫他們到來時慷慨赴難的驚心時刻,也以鮮活的影像向他們載譽離去的背影作別。這也是本報推出的中國形象系列報道之一。


 

5月31日,一只盤旋在汶川上空的鷹停下了它疲憊的翅膀。在連續第20天從鳳凰山起飛后,它在岷江峽谷低回的煙云中涅槃。

這一天,成都軍區陸航某團邱光華機組的米-171直升機因搶運傷員飛翔到映秀鎮至銀杏鄉附近時,不幸失事。

它承擔了太多自身背負不動的期望和要求。這種期望和要求,在震后第二天就由CCTV的一位女主播焦急地表露出來:“那么我們的觀眾可能要問,直升機上哪兒去了,為什么不先派飛機到汶川查明災情……”

當汶川成為“孤島”的消息成為新聞后,空中力量的反應速度和能力很自然地被人議論,“直升機到哪里去了?”

他們一直在飛。

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是以全軍級別最低的場站,保障了這次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直升機空運行動。

也很少有人知道,他們集結的迅速和臨危的驚險。

路,在天上

5月12日14時28分,地震發生后,陸航某團官兵在強烈余震中,推出了停放在機庫中的全部直升機,撤蒙布,查油量,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了機務準備。15時整,全部直升機均進入待飛狀態。“在西南地區,只要一有大災害發生,我們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團長余志榮說得平淡。

與此同時,在成都軍區指揮部,北斗系統的軍事電子屏幕赫然是一幅放大的四川地圖,在北緯30°45′—31°43′與東經102°51′—103°44′之間,一個叫汶川的地方被粗體字明確標示,字體是紅色的——沒有路能通往那里。周圍還有一些地名也被分別標示,還是紅色。

災區地處高原,山高谷深。大地震造成山體大面積滑坡,通往山區的公路上處處塌方,超過70%的路面損壞,橋梁幾乎全部被毀。大雨又瓢潑而來,一個個重災區與外界斷掉聯系,成為“生命孤島”。上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災情、傷亡、損失,外界一無所知。

這個時候,路,只在天上。

5月12日16時,早已進入臨戰狀態的陸航某團接到軍區命令,出動直升機飛赴重災區勘察災情,目標震中汶川。在都江堰上空,直升機成功獲取了當地受災的圖像資料。然而,及至岷江河谷,濃霧逐漸封鎖江面,能見度越來越低。指揮員立刻命令機組重新調整航線,兩機拉開距離,適當爬升高度繼續飛行。但直升機爬高了近2000米,仍然出不了云區,舷窗外只是白茫茫一片。

汶川縣城處于谷底,地形更為復雜。兩個機組強行向前摸索飛行了十多公里,仍然看不到一絲光亮。只好請示返航,遺憾地結束了當天的勘察。13日,該團又5次嘗試向汶川開進,無一例外地都因低云密布,不得不中途返航。

兩次硬闖震中汶川未果,團長余志榮和他的戰友們憂心如焚。作為從汶川龍溪鄉羌族山寨飛出的陸航員,余志榮比任何人都急切盼望著迅速勘察故鄉的災情,那里有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但他不能以戰友的生命和寶貴的軍用直升機來做無謂的冒險。

汶川無法進入,只能爭分奪秒掌握其他重災區的情況。13日,該團在震后的24小時內,連續飛行27架次,相繼開辟了平武、北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