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有希望,就沒人愿意離開

發自:南方周末

麗水農民李金昌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養蜂

去年9月,舉世矚目的G20峰會在杭州召開。歡迎晚宴上,一款麗水農村電商特色產品——苔蘚點綴著宴會長桌,成為各國領導人眼中的“中國生態象征”。這些苔蘚取自浙江麗水蓮都區的田間地頭,而潤生苔蘚公司創始人溫從發2012年發起這個項目時還只是一名大三學生。

隨著互聯網之風勁吹,村民們紛紛搭上電商這趟快車。遂昌縣副縣長趙文明在該縣茶樹坪村發起了稻米眾籌項目,流轉了300畝荒田種上高山生態稻米,通過互聯網舉辦“梯田運動會”、“爸爸帶你割稻子”等活動吸引城里人赴農村體驗生活。還有青年創客利用家鄉得天獨厚的條件養殖蜜蜂,種植獼猴桃進而帶動農村發展。

如今的麗水農村,沃野千里,滿目生機,已經成為精準扶貧一個新的青年陣地。這不僅是“互聯網+”的力量,更是用工藝手法做商業的探索實踐,讓鄉村資源重新鏈接從而產生新的價值。

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

福建省壽寧縣下黨村。這是一個革命老區村,2013年有309戶1341人,當時村集體負債7萬多元,3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住在土坯房里。村基礎設施相對滯后,通村道路坑坑洼洼,沒有路燈,村里也不通網絡和有線電視。

從2014年7月開始,下黨村因地制宜,緊緊抓住茶葉這一傳統產業,通過開發“扶貧定制茶園”增產增收,同時帶動農家樂發展,全村發生顯著變化。2016年,全村有27戶貧困戶脫貧。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 年的4600元增長到11000元,村集體收入增長到22.3萬元。

“扶貧定制茶園”就是將原來一家一戶零散的種茶賣茶方式,提升為成立專業合作社,組織村民按標準化程序科學種植并打造自有茶葉品牌、引入專業茶葉經營公司負責項目推廣和銷售。通過企業家認購茶園,解決了銷售難的問題;通過創新管理,開發可視化預訂系統和農產品可追溯系統,提高了管理效率;通過推行標準化生產,保證了茶葉品質。

村里的茶葉產業發展起來后,游客也紛至沓來。通過合作社的引導,還帶動了數十名年輕人返鄉創業。

上面兩個故事,都是在新形勢下借力新模式實現“精準扶貧”的事例。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打響了一場脫貧攻堅戰,迎來了歷史性的跨越和巨變,“精準”成為當下的新方向標。所謂“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赌戏街苣芬恢泵芮嘘P注扶貧大業,做了一系列深度報道,回顧三十年的扶貧演進史,探討精準扶貧的成果和問題。

2016年2月25日,南方周末推出專題報道“扶貧攻堅戰”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我們注意到,在過去的一年里,有諸多企業將希望的種子帶給各地的貧困群眾,其中不乏涌現出許多精準扶貧的典型案例和創新模式。扶貧攻堅戰早已變“輸血式”為“造血式”,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扶貧目標更精準,扶貧方式更靈活,這其中,有許多故事可講,有許多經驗可循。

2017年7月28日,由南方周末主辦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擬在北京舉辦。本屆年會將把“精準扶貧”設為年度關注單元,邀請在精準扶貧方面有突出表現的企業上臺分享和進行主題對話,并頒發年度精準扶貧貢獻獎,同時還將發布《精準扶貧藍皮書》。

年度精準扶貧貢獻獎(精準扶貧年度典范企業、精準扶貧年度創新企業、精準扶貧年度可持續項目)面向社會征集名單,并將通過社會調查、網上投票和組委會評選等環節得出最終結果。該獎項將從實效性、創新性、可持續性三個方面,來對企業、項目進行篩選和評定,讓最終獲獎的企業、項目得到來自專業領域的客觀肯定。

“家鄉有希望,就沒有人愿意背井離鄉”。這是南方周末在2011年的一篇報道《圍剿窮廣東》中的受訪村民朱春梅說的一句話。精準扶貧,讓許多人開始重新掂量土地的價值。今年7月,讓我們一起,關注貧困問題,探討精準扶貧,尋找那些經得起檢驗的扶貧故事。

發布于2017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