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糞便入藥到糞便銀行:糞便菌群移植的來龍去脈

有關糞便治病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中醫典籍一般將人的糞便為原料的藥稱為金湯或人中黃,而現代醫學則是基于腸道微生物失衡的考慮。最近十年糞便菌群移植療法在歐美等地流行開來,主要是因為艱難梭菌感染疫情的持續爆發。

責任編輯:朱力遠

用于口服的糞便菌群膠囊。 (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7月11日《南方周末》)

有關糞便治病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中醫典籍一般將人的糞便為原料的藥稱為金湯或人中黃,而現代醫學則是基于腸道微生物失衡的考慮。最近十年糞便菌群移植療法在歐美等地流行開來,主要是因為艱難梭菌感染疫情的持續爆發。

糞便治???聽起來有些另類,不過這是由傳統醫學中演變而來的、針對胃腸道菌群失衡的一種新療法,即糞便菌群移植,最近幾年日益受到重視。2019年6月13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突然發布一條關于糞便菌群移植療法的安全警示,因為前不久兩位老年患者在接受含有抗藥菌的糞便菌群移植后病情反而加重,其中一位患者死亡。這是糞便菌群移植療法首次涉及嚴重的副作用,其健康風險不容忽視。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監管的加強,這些健康風險或可規避。

源自中國傳統醫學

糞便治病并非現代醫學的發明,早在1700多年前中國東晉時期的葛洪所編著的醫書《肘后備急方》上就有記載。該書記載有“野葛芋毒、山中毒菌欲死者:并飲糞汁一升,即活”,即用人糞清治療食物中毒并瀕臨死亡的患者;另有“傷寒及時氣溫病……絞糞汁,飲數合至一二升,謂之黃龍湯,陳久者佳”等記載,這是世界上關于糞便移植療法的最早記錄。值得一提的是,該書關于青蒿治療瘧疾的記載還為屠呦呦帶來靈感,幫助她和團隊找到對付瘧疾的特效藥青蒿素,使其成為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首位中國本土科學家。

在宋朝人陳文中的《小兒痘疹方論》、明朝人李中梓的《本草通玄》、清朝人葉天士的《溫熱論》、劉奎的《松峰說疫》等中醫古籍中,均有將人的糞便加工成藥物的記載。而中國最有名醫學古籍、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則記載了二十多種用人糞便治病的方子,包括人糞發酵物、新鮮人糞、干糞便、嬰兒糞便等,涉及的癥狀則包括嚴重腹瀉、發燒、嘔吐、便秘等多種消化道急危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