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ALK關正文:《見字如面》并不是逆流而動
發自:南方周末
歷次南方周末N-TALK的演講舞臺聚集了來自科技、文化、商業各個領域的代表人物,在這里,我們摘掉各種濾鏡,不以俯角雞湯煽情,不以仰角圍觀潮流,用真實的人物面孔和真誠的智慧分享,與大家在思維中橫穿當代中國,縱觀變革創新的力量。2017南方周末年度盛典N-TALK專場,犀利探索“連接·共生”的進取之道。
《見字如面》總導演、實力文化創始人:多元共生與常識堅守
以下為關正文演講實錄:
今天我帶來的題目是順著南方周末年度盛典的總標題出的,叫《多元共生與常識堅守》,下面有兩個小題目。
多元生態與多元偏好的共生
剛才主持人強調,百花齊放的前提是百家爭鳴。在我看來,今天尤其要重視的是多元生態的共生,尤其要捍衛的是多元生態共生的可能性。
舉幾個例子。前一段時間,大家都會聽到很多指責的聲音,說我們現在的視頻節目里是不是低俗的、搞笑的、感官娛樂的東西太多了,我們整個民族是不是會因此娛樂至死?這甚至成為了社會共識式的擔心,但在我看來,這樣的節目品類,無論你個人是不是喜歡,你的偏好是不是認同,它都是多元文化生態的一部分。只要它沒有真的去超越了人類道德的基本底限,還有比如國家政權穩固的基本底限,我認為都是應該作為多元生態,讓共生現象能夠維護的重要元素。反而,在人們越說我做的節目是清流、是另類的時候,我自己越是警惕。
任何一個品種或物種,都不可能把其它物種都屏蔽掉,只剩下它時,還能夠健康正常地成長。因為它失去了參照,也失去了競爭,沒有了提升自己的動力。任何品種的一家獨大,本身都是危險的。同時,任何一個品種被反多元化屏蔽,也同樣是危險的。所以,我想提醒大家,不管是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尊重文化的多元,而在今天,這種聲音相對偏少。
當然我們也要尊重個人偏好。大家都知道,擁有的受眾規模的多少在今天的傳播里很重要。不光是走流量、向市場兌現收益的人,要追求某種價值傳播更需要流量和受眾的規模。無論你認為自己有多少價值,沒有人看你的時候,你還是沒有價值。
十九大報告里面提出了一個社會基本矛盾的新描述是關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大家共同期待的美好生活,實際上遠遠不止于物質,或者說物質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美好的精神生活。美好精神生活的構成,第一條就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不是單品供應、單一價值觀。
我們都有偏好
作為生產者,我們可能偏好那種內容價值更高一點的,但是我們應該尊重各種多元價值,包括感官娛樂。先說感官娛樂,為什么在我看來,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娛樂至死。這可能是我過于保守,但在我們已經能夠看到的人類發展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民族真的能夠讓自己娛樂至死。所以這個擔心本來是不必要的。
但是,我們確實看到了感官層級的娛樂節目在整個傳播領域,占有了最大規模量的市場、數量和人群。這件事可怕嗎?我覺得沒什么可怕的。因為在我看來它就是一個短暫的現象,我把它命名為代償作用。前幾年,之所以感官型娛樂節目“迸發”,是因為此前的年代過于缺少,甚至沒有。這是一個天性需求,人類文化消費本來就應該有。
所以,當互聯網傳播出現這種方式,或者說我們獲得了一個短暫的內容紅利期,這個品種集中爆發,看上去好像洪水猛獸,但是在我看來是一個短暫的代償現象。人類文化自有它的力量,自有它的修復功能,它會讓我們大家迅速的再走回常軌上去。這就是我們剛剛經歷過的現實。
像《見字如面》這樣的節目為什么會有空間?很多人都說我們叫做逆流而動,我說不對,我們一直是回歸常識,一直是順流而動。因為這本來就是人類文化的主流。只不過短短的幾年大家看多了其它東西,以為人類文化變成了那樣,以為只有那樣才擁有受眾。其實這些東西本來就在。
今天無論是電視還是互聯網傳播,都呈現出熱點高度趨同的狀態。本來互聯網是可以化解的,因為它是一個海量的存儲平臺,像我們面對著巨大的超市,每一個品種都在可以通過引導系統被迅速找到。但是,今天的互聯網傳播平臺還沒有這樣的一種格局,大家還是用一個窄化出口。在核心的互聯網平臺上,一年在節目熱點的制造上,我估計能成功的不超過20個。
要熱大家都熱?!兑娮秩缑妗返母叻迤谑?.6億流量,其中的2.4億是幾個小時內造成的,我們連慶祝過億點擊的海報都沒來得及做。騰訊在社交平臺上打了一個小消息說《見字如面》這期有什么,你就能感覺到互聯網的力量之大,制造熱點的力量之強。我們都在這樣的一種細心引導下,不斷的做高度趨同的消費。
但是在我看來這也是短暫的,因為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互聯。下一代的互聯網,一定是分布更加廣泛的、點狀的,一定會更方便找到自己喜愛的東西。在結構問題解決之后,人群的本來喜好和多元選擇就會凸顯出來。把未來時代描述成一個永遠會高度趨同、熱點集中的時代,我覺得有違常識。
人民創造歷史
這個話聽起來有一點高大上,但是就是現在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文化生產、藝術創作,在全球都是一個高度個人化的事情。文化消費的群體是以文化偏好劃分的。
現在有幾個比較荒誕的概念,比如說把內容的消費群的價值觀分成80,90,00,全世界都沒有這么分的,只有中國老在說。80,90,00的概念只建構在我們50、60、70的人可能終身學習能力沒有養成好,所以在互聯網時代學習速度可能比80、90會慢一點。但是真的存在那個所謂屬于80的價值觀,或者說區別于80和90的價值觀嗎?
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現象。人,從來都是以群分的,而不是以年齡分的?!兑娮秩缑妗返那嗄暧^眾,據騰訊給我的數字,25歲以下的青年占到了79%。你不能說這樣一個所謂強調內容價值的作品只適合中老年人,而其實年輕人也很喜愛。因為今天有足夠廣大的教育人群,他們對于價值內容消費的固定預期非常高。只不過可能原來這個領域供應的產品數量不足,于是大數據的描述會有所偏頗。你供應了,改變了大數據,你可能會看到另外一個景象。人類文化消費的主流,其實一直都在。
大家最近經歷了一個因為娛樂而產生的娛樂事件,就是《演員的誕生》和袁立同學的爭執,我看這件事的時候我在想,第一,這件事也是你們傳統媒體之功,誰比誰高尚,咱們可以說一說。第二,我敬佩兩個,一個是人民日報后來發了一篇文章,結果兩邊都引述,說,謝謝,謝謝,你說得太好了,這是語文水平的問題。第二個是一個公眾號發了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把袁立同學比作劉振云作品《我不是潘金蓮》里的那個潘金蓮,都是從一個不大公正的起點出發征求公正等等。文章寫得特別好,但我發現跟帖的人一大半,沒看懂文章到底是夸袁立還是挺袁立。但這個并不妨礙我的觀點,叫做人民創造歷史,并且創造文化,人民把握主流。因為只要人群數量足夠大,主流的聲音,主流的是非好惡判斷都會是趨于準確的。
主持人剛剛也在說命運共同體的事。當我們強調中國特色的時候,我們怎么在精神的領域里去構筑全人類能夠共享的精神共同體,這在今天還是一個新課題。在我看來,現在我們很多的文化努力方向,里面包含了文化的自信。
在我看來,我們應該更多地強調跟世界的可溝通性,強調我們跟全人類的同情共感,可以分享給全人類的文化成果。這樣的一種努力,包括了我們面對自己古典文化的態度。我們做的《漢字聽寫》、《成語大會》,大家都說這叫文化類節目。我說不對,因為所有的節目都是文化節目,餐飲、唱歌,不都是餐飲文化、音樂文化嗎?我們這個撐死了叫做傳統文化傳承節目。
但是恰恰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是最應該警惕的,因為那里面含有太多的糟粕,應該是只有用于今天、而且只有能夠放在全球參照系里面依然有價值、以供給我們解決今天困境的東西,才是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