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的“中式生活”
發自:南方周末
1.4375億元。
這是吳冠中先生1983年的水墨畫《蘇州獅子林》在2019年6月拍出的價格,創下其中國畫最高價紀錄。獅子林是蘇州四大園林之一,紫藤和漢柏的纏綿曲折吸引吳冠中多次前往,蘇州園林的清奇景致成為吳冠中后期抽象作品的上馬石。
吳冠中眷戀蘇州景致,幾乎畫遍了江南的角角落落,蘇軾大愛的虎丘盛景在吳冠中的畫作中多次出現,意欲贈送畫作給尊敬的數學家王元時,他第一個想到《虎丘圖》。這幅作品體現了中國園林的核心理法之一“借景”。畫面主題雖是遠處的虎丘塔,但卻用眼前的高橋、流水、人家來做鋪墊,這與在虎丘山東南隅的塔影園所見景致相仿。
“山巔浮圖隱見林隙”,塔影園的名字正源于此。正是這么一個明麗秀錯的園子,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建議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
園林之困
始建于清代的塔影園歷經歲月洗禮,如今僅剩局部遺跡,當年盛景不復?,F場施工環境和地質條件復雜,為了再現塔影園布局簡練疏朗的景觀風貌,修復方案歷經五輪專家論證,確保最優。
清末李浚之在《東隅瑣記》里曾記錄了塔影園舊時勝境:“迭石為山,疏池沼,隨地添筑重樓平榭,水閣游廊,分植松桂,雜蒔花竹,招來裙屐,扇影衣香,致饒幽趣?!被⑶鹕斤L景名勝區管理處主任孫劍鋒評價稱:“塔影園是歷史的見證者,是凝聚前輩智慧的文化遺珍,也是蘇州引以為豪的名片之一?!?/p>
2019年7月10日,虎丘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融創中國三方簽約,共同合作歷史名作“水景園林”塔影園的古建保護項目。這是融創古建保護專項基金的首個項目。
上世紀90年代,蘇州9座古典園林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走上國際舞臺,成為蘇州的“城市名片”。但舉國歡喜的結果之前是長達十余年的古建保護。1981年,時任全國政協常委的吳亮平在蘇州調研后,向中央呈送了一份《關于蘇州園林名勝遭受破壞的嚴重情況和建議采取的若干緊急措施的報告》,中央領導快速批復后,蘇州成功修復了藝圃、耦園和曲園等古典園林。藝圃和耦園即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九園之一。
“申遺”對蘇州市產生了巨大影響——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相關要求,蘇州市各有關部門聯手對園林內外環境進行整治,使之達到世界遺產的要求,蘇州園林的整體面貌得到進一步保護和提升。
盡管古建保護工作開展較早,但古建修復費用高、修復周期長、待修復量大等因素制約了古建保護的進度。
蘇州園林鼎盛時期多達250多處。據清同治《蘇州府志》統計,清代蘇州的府宅園林不下130余處,而僅以花木峰石稍加點綴的小型庭院遍布街巷,多不勝數,故有“城中半園亭”之譽。然而到了當代,被占用、改建、拆除、破壞下的蘇州園林一度不足60個。保護修復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終于在2018年夏天園林總數達到108座,蘇州由“園林之城”成為“百園之城”。
百余座園林實現掛牌保護,蘇州市鼓勵全社會重視并做好園林保護修繕和開放利用工作。但問題來了,誰來修繕?
塔影園古建保護項目的簽約現場
匠人之缺
在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等勞動用工制度下,古建行業的“師承制”技藝傳承正在弱化。目前,不少農民工承擔著大量一線技術工作,在沒有穩定勞動關系和收入保障的情況下,師徒模式漸漸式微,施工隊伍松散而自發。古建修復需要大量工匠,但往往一匠難尋。
2019年初,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從古建公司處了解到“這個問題現在很嚴重”。事實上,這并不是個新問題了。
2017年一份發表在《古建園林技術》上的調研報告稱,北京市古建行業最年輕的技師年齡也在50歲以上,并主要從事管理工作。大部分專家、技師已退休或至古稀之年,經驗豐富的一線古建修建技工嚴重匱乏,而其后輩尚未掌握或是達到他們的技藝高度,青黃不接的現象非常普遍。
匠人斷檔之苦,融創體味至深,倍感心焦——2012年,融創在蘇州建造中式園林大宅“蘇州桃花源”,欲原汁原味地還原中式宅院的純粹和精美。在完成蘇州園林的經典營造技藝“花街鋪地”時,50歲香山老匠人陳春榮帶隊,一粒粒卵石按古法全手工蹲地鋪設,每人每天僅能鋪設出兩平方米多的面積?!跋闵綆汀苯橙俗悦鞒罉纺觊g傳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但彼時傳人平均年齡已超過60歲,跟許多非遺一樣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
“像這些東西如果再不去做的話,有可能真的會斷層、會失傳?!比趧撝袊姓偛猛裘系抡f,所以融創想要參與古建保護的念頭起于數年之前,其間做了大量調研和實踐摸索。
根據三方約定,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融創古建保護專項基金將用于開展園林創新研究院、數字化留存復原、工匠培養、園林文化傳承及推廣等。讓年輕人喜歡古建、主動傳播傳統文化是古建保護背后的引申義,融創視其為“文化賦能”。
“園林跟人心靈相通、有精神共鳴。不管你是誰,如果把園林解讀給他,他總是喜歡的?!碧K州市文廣新局原副局長尹占群篤定地講道。
從此處觀虎丘美景正可謂是“攬青山入懷,挾塔影入園”。
善筑之懷
融創中國高級副總裁時宇認同現代人對古建文化的需求:“在研發和實踐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人們對‘中國式生活’的渴望?!?/p>
在很長的時期里,中國社會認為“建筑”等于“房子”。從美國回來的梁思成讓建筑的概念從房子走向環境,清華大學建筑系一度更名“營建系”。1993年,建筑學家吳良鏞第一次提出“人居環境學”概念,把建筑從單純物質構成拓展到社會構成?!拔幕菤v史的沉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合在人們的生活中,對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觀念和行為起著無形的影響,是城市和建筑之魄?!眳橇肩O先生說。
融創在蘇州桃花源項目中貫穿“與天地相依”的人居概念,為當代中國人營造安頓詩意與情感的一方天地,是融創研發中式產品的開始。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沉淀,融創在重慶、上海建立兩大產品研發基地,擁有500多名設計師和200位以上的非遺工匠團隊,根據自然條件和地脈、文脈持續深化研發中國現代人居的形態。
2018年,融創提出“善筑中國計劃”這一企業社會責任層面的戰略,在三大領域開展公益行動,古建保護為其中之一?!吧啤北粫r宇解讀為三重意義:擅建筑之技藝,保護古建之善意,國人生活之美好。
延綿千年的“桃源夢”背后是遺落的“中式美好生活”,之所以難以尋覓,與其投入大、難度高、耗時長不無關系,明知不易而為之,融創歸因“情懷”,文脈相承,總有心意傳中國。
“做最好的中式產品”是融創的“桃源夢”,如果可以再貪心一點,融創希望年輕人可以陪他們一起走下去。
圖為融創“蘇州桃花源”實景。2019年4月,融創的“蘇州桃花源”成為2019年《世界十大超級豪宅》榜單16年歷史上唯一入選的中國內地人居作品。該榜單由世界企業家集團、世界地產研究院與《總裁》雜志聯合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