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春風微雨精室溫裘之中,做一個極甜酣的夢”
歐陽予倩的人生,是驚濤駭浪的大時代中不可復制的傳奇,而創生于其間的戲劇理念與準則仍可引今人思索與參照。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邢人儼
1956年,歐陽予倩在示范《桃花扇》動作。中國傳統戲曲是歐陽予倩用以“平衡”斯坦尼體系的一個支點。
(本文首發于2019年7月18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2019年是中國現代著名戲劇藝術家、戲劇教育家、中央戲劇學院首任院長歐陽予倩誕辰130周年。歐陽予倩的人生,是驚濤駭浪的大時代中不可復制的傳奇,而創生于其間的戲劇理念與準則仍可引今人思索與參照。
87歲的馬惠田至今記得六十年前的一件事:上課鈴響,蘇聯專家列斯里、院長歐陽予倩、副院長曹禺、校黨委書記沙可夫一起走進教室。列斯里怒不可遏:“你們控告我!”
這是派駐到中央戲劇學院的第一位蘇聯專家,他的課堂以嚴格著稱:課堂小品一次不過可有二次機會,第二次不過,訓斥是少不了的。學生們僅能聽懂的兩個俄文單詞是“哈拉碩”(注:好)和“肚辣克”(注:傻瓜),聽到前者的機會極為稀少;聽到后者是常事。班上原有25人,第一學年共淘汰8人,第三學期淘汰4人。一名女生被淘汰后,早起就不見了蹤影,到晚上,同學們才循著嚶嚶的哭聲,在堆積著景片的雜物屋里找到她。
講臺前的列斯里怒氣未消:“有意見可以跟我談,為什么要寫控告信?”“我嚴格要求你們,是希望你們早日成為合格的導演?!薄澳切┬∑?,我十幾分鐘就可以構思出一個”……
這時,一直沒有發言的歐陽予倩和風細雨地開了腔:你是專家,他們不能跟你比。因為語言不通,他們只好給學校寫信,但他們對專家還是非常尊重的。他們很刻苦,但常常被否定,精神壓力很大,睡眠很少,吃飯也不規律,我真擔心他們身體受不了……一席話說完,列斯里的態度緩和下來。歐陽予倩適時起身:“今天的課到此結束,下課!”快走出教室時,他還不忘跟身后的學生開玩笑:“從今天開始,作業加倍!”
2019年6月19日,在中戲紀念首任院長歐陽予倩誕辰130周年的研討會上,馬惠田的回憶引發一串笑聲。幾位兩鬢如雪的中戲校友,在笑聲中偷偷揩著眼淚?!?950年代我是個學生,和老院長接觸的機會不多,每次看見他,就是給他鞠個躬,老院長對我祥和地一笑?!瘪R惠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作為晚清世家子弟、一代名伶、劇作家、戲劇理論家和教育家的歐陽予倩,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時代變遷。在同時代人不斷“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時候,他是一以貫之的?!八囊簧幻?,沒有顛來倒去。他真真為了戲劇運動奮斗了一生。雖有困難,但他百折不回,湖南牛嘛?!边@是歐陽維對外公的觀察?!昂吓!币彩菤W陽予倩的詩中自況,詩中還有這樣的句子,“惟有穿鼻之繩不可留”。
一切附麗于戲劇之上的虛榮都不值得
歐陽予倩在最有青春光華的時候和話劇結緣。那時他18歲,是日本早稻田大學文科的學生,白蘭地一次能飲一大瓶,啤酒“半打起碼”。
在留日學生的戲劇小團體春柳社和申酉會中,一班年輕人以“過癮”為宗旨,排演新劇。他們中有日后出家的李叔同、日本商業學校的中文教員、學習美術的清國留學生、清廷的游歷官、無國籍者、經歷復雜的革命者……
這些人雖是“票友”,卻相當投入。從寫劇本、籌錢、準備道具服裝、化裝、租借劇場到賣票、上演全都由這個小團體自己完成。鹽商的兒子曾孝谷為《黑奴吁天錄》里的一個角色做百余元的戲裝;王鐘聲“自己連夜畫布景,寫廣告,到天亮不睡,略打一個盹又起來化裝上臺”;為了飾演“女優杜司克”,歐陽予倩和陸鏡若躲在一間小小的屋子里,每天練習化裝,并到郊外的草地上練習哭和笑。
他們的劇本多從小說或歌劇改寫而來,編排上借鑒日本剛剛出現的“新派戲”,多少帶些“志士劇”的色彩——志士劇是明治維新時興起的借戲劇宣傳變革的新樣式,常有大段議論。歐陽予倩對那些脫離劇情的大道理頗有微詞,但舞臺仍讓他大過其癮:
“化好了裝穿好了衣服,上過一場下來,屋子里開著飯來,我們幾個舞伴挨得緊緊的一同吃飯,大家相視而笑的那種情景,實在是畢生不能忘的!”歐陽予倩自傳《自我演戲以來》中有很多類似的記述。
1907年,歐陽予倩初次登臺,演《黑奴吁天錄》中的一個配角。1909年,他已是《熱淚》里的女一號。法國劇作《托斯卡》在1900年被普契尼改編成歌劇,很快又被改編成日本“新式劇”《熱血》,《熱血》之后有歐陽予倩和陸鏡若、謝抗白改編的《熱淚》。這出異國愛情悲劇產生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幾天之內,四十多人加入同盟會,都說是受了《熱淚》的感動。對此,歐陽予倩淡淡地說:“我卻不大相信”。
歐陽予倩與革命素有淵源。他的祖父歐陽中鵠早年中舉,曾任清廷內閣中書,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