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如何成了魔癥
中國的觀鳥活動,大概在本世紀開始蓬勃起來,卻仍然是圈子里的事,屬于當今亞文化圈里的一種文化現象。
責任編輯:劉小磊
過去的人看鳥,大抵脫不出以人為中心,想的是鳥對人類有什么利用價值。為了鳥類而去到戶外,單純為了樂趣而觀看它們,是非常新近的現象。今天的“鳥人”,無論男女,都是典型的現代社會的產物。
(本文首發于2019年7月18日《南方周末》)
“看鳥”或“觀鳥”, 這是個問題
中國的觀鳥活動,大概在本世紀開始蓬勃起來,卻仍然是圈子里的事,屬于當今亞文化圈里的一種文化現象。資深鳥友轉帖《觀鳥,中國古人早已有之》:“一直以為觀鳥是從國外傳入的,直到……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白露三候’的說法,方才恍然大悟!原來,早在兩千多年前乃至更早些時候,我們老祖先就已經很懂得觀鳥了?!睙o獨有偶,最近參加一個觀鳥比賽,往返觀鳥點的途中,聽鳥友在車里高談闊論,也是這番論調,還大背唐詩作為論據。這些反映了觀鳥活動進入中國大陸二十余年來,不僅一般觀鳥者不清楚“現代觀鳥”的精神是什么,就是資深鳥人對此也概念模糊。
愛上觀鳥后,我迷上了觀鳥文化,淘回來的書中,有一本A bird in the Bush:A Social History of Birdwhatching,可譯作《林中鳥——觀鳥的社會文化史》。該書名來自奧杜邦協會會刊《鳥經》(Bird-Lore)的信條“一鳥在林勝過兩鳥在手”,這是句包含深意的格言,書名取義于此,再合適不過。
這本書一開始便直面一個問題:什么是現代觀鳥?
在前言里,作者莫斯開篇就帶我們看展會,不列顛觀鳥博覽會。跟著他一路來到藝術展區,他告訴我們,這是展會里最大的亮點。當人們看到以各種方式展示在屏幕上的鳥的時候,他們的目光里充滿了驚嘆和敬畏。作者由此話鋒一轉,“早在耶穌誕生前一萬多年,我們遠古的祖先,在第一眼看到鳥類形象時,也許跟現代人看到鳥類圖片時一樣,產生了同樣奇妙的感覺。自從第一個史前獵人在巖洞壁上畫出他的獵物以來,人類就開始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在看鳥(watching birds)。然而從大歷史的維度看,人們以前并沒有過任何現代意義上的‘觀鳥’(birdwatching)活動。為了鳥類而去到戶外,單純為了樂趣而觀看它們,是非常新近的現象。今天的‘鳥人’,無論男女,都是典型的現代社會的產物”。本書的主題就是探討觀鳥這種以獲得樂趣為主要目的的娛樂活動的歷史。
《叢中鳥——觀鳥的社會史》,[英]斯蒂芬·莫斯著,劉天天、王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12月。
人類看鳥簡史
人類出現以后,就一直在看鳥!東西方皆然。
《林中鳥》中列舉了法國南部加爾加斯巖洞里的鸛等等,認為這些繪畫除了宗教儀式的用途之外,還有實用的用途,反映了人類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分類的欲望。書中還列舉了目前所知最早提及看鳥的文字。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某任職帝國邊陲的官員在家信里抱怨道:“我花成天的時間看鳥?!边@簡單的一句話,表達出了作者百無聊賴的情緒?!妒ソ洝分杏写罅康年P于鳥的記錄,究其原因,圣地位于歐亞非大陸候鳥遷徙的重要路徑上,不可能視而不見。古希臘羅馬時期,科學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