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灼傷”事件頻發!“養生貼”怎么變成了“創收貼”?
三伏貼傳承至今,在藥物配方上缺乏相關標準,各家使用的劑量和配方不同,加上目前一些西醫院、街邊診所也在推出該項目,因此出現濫用趨勢,導致不良反應增加,需要引起業界重視。
責任編輯:李欣夷
當下,都市人群的養生之道已遠不止保溫杯里泡枸杞、阿膠黃芪和三七了。入伏以來,家住廣州的90后劉女士(化名)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貼伏”之旅。今天正值中伏首日,劉女士一大早就直奔廣州越秀區某社區醫院,開始今年的第二貼。
所謂“三伏貼”,是通過藥物刺激人體特定穴位,調節經脈臟腑功能而起到防病治病作用的一種傳統中醫治療法。其針對容易在冬天發作的疾病,在夏季三伏天進行治療,一般以3至5年為一個療程,每年分為三個階段,即頭伏、中伏和末伏。因在最炎熱的節氣運用辛溫等藥物在穴位上貼藥治療,因此有溫煦陽氣、驅散內寒的作用??人?、哮喘、風濕、胃病、腹瀉、過敏、鼻炎、凍瘡、痛經等因自然界和自身機體因素帶來的寒邪病癥,均屬于可在夏天治療的冬病之列。
“冬病夏治”在我國由來已久,也正符合中醫“治未病”的觀點。具體治療手段包括貼三伏貼、針灸、刮痧、拔罐、泡藥浴等,其中貼三伏貼是“冬病夏治”最熱門的治療手段之一。
“廣東人貼三伏貼有一定的傳統,我是從小就會貼,已成了習慣。貼三伏貼的時候醫生會詢問一些個人身體狀況,從而選擇貼敷位置?!眲⑴肯?1新健康記者介紹道,在社區醫院198元可以貼5次,醫保報銷165元,一次一般貼9個位置,成人貼敷保留1-2小時,兒童半小時,貼敷后三天需飲食忌口,忌辛辣、牛肉、燒鵝、蝦、蟹、蛋等。
“今年第一貼之后,貼敷部位出現了紅腫和發癢狀況,但我還是會堅持貼完,貼了之后不知是心理作用還是怎么,痛經問題確實得到了緩解?!眲⑴肯?1新健康記者說道。
三伏貼配方通常包括白芥子、甘遂、細辛、姜汁等中藥材,大部分具有刺激性。但核心藥料的配比和工藝,每家醫院各不相同。事實上,廣受歡迎的三伏貼并非藥品,未通過國家藥監審批上市,沒有批準文號,屬于僅在研發醫院內部流通的“院內制劑”。
經歷過史上最熱的6月之后,今年7月12日正式“入伏”,而三伏貼也如期“火爆”了起來。南方各地的社區醫院內貼三伏貼的孩子、老人和年輕人人頭攢動。根據節氣,今年的“伏貼”日程表也如期出爐,21新健康記者在廣州越秀區某社區醫院看到如下貼伏指示:
夏至~7月12日——伏前貼;
7月12日~7月21日頭伏 10 天——初伏貼;
7月22日~8月10日中伏 20 天——中伏貼;
8月11日~8月20日末伏 10 天——末伏貼;
其中8月1日前后還有一貼——加強貼。
但今年的三伏貼也不平靜,各地頻發三伏貼“燙人”事件。
“燙人”的三伏貼
7月12日至13日,92名兒童在接受江西省兒童醫院“三伏貼”治療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灼痛感、起水泡等不良反應癥狀,甚至有兒童隨后開始持續發燒。
2019年7月18日晚,江西省衛生健康委和江西省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情況通報,稱涉事兒童皮膚不良反應系輔料配制欠合理導致:該院醫務人員為提高療效,在輔料配制過程中將往年配方中的嫩姜調整為老姜,酒精濃度從56°提高到62°。目前,該院的三伏貼治療項目已暫停,相關科室負責人被免職。
情況通報之后,事情也算塵埃落定,可還是不能解決大眾心中的疑惑:為什么三伏貼會頻頻出事?此前,三伏貼療法導致皮損的案例也屢有發生,輕則輕微紅腫起泡,重則潰瘍甚至感染。不僅無執照的美容院、網購等渠道三伏貼會出事,連正規公立醫院也無法幸免。
7月22日上午,21新健康記者走訪了深圳龍崗婦幼保健院,發現雖然三伏貼安全事件正處于風口浪尖,仍有不少家長帶孩子來貼三伏貼。深圳市民張女士(化名)便是其中一員,她表示孩子平時身體不好,但去年貼了三伏貼以后,冬天確實感覺身體好一點。雖然孩子有一點皮膚敏感,但并不嚴重,因此今年又帶孩子來貼了。
前文說過,三伏貼的主要作用在于驅散寒氣,那么到底為什么會副作用頻發?原因就在于三伏貼配方中。白芥子、姜汁等對皮膚刺激性強的藥材充當“發泡劑”的角色,三伏貼的治病原理是用這些藥物刺激人體特定穴位來調節身體,從而加強身體免疫力。
業內人士指出,三伏貼有其適應癥和適應人群,貼敷穴位也需要中醫理論支撐。三伏貼傳承至今,在藥物配方上缺乏相關標準,各家使用的劑量和配方不同,加上目前一些西醫院、街邊診所也在推出該項目,因此出現濫用趨勢,導致不良反應增加,需要引起業界重視。
三伏貼并不是“萬能貼”,并非人人適用,因此不應跟風。
早在2013年,面對持續的三伏貼熱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發布過《關于加強對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技術應用管理的通知》,并附《中醫養生保健技術操作規范(II)穴位貼敷》,為火爆的三伏貼“降溫”。文中指出開展三伏貼服務的必須是醫療機構,操作人員應為中醫類別執業醫師或接受過穴位貼敷技術專業培訓的衛生技術人員。應用范圍也有規定——適用于反復發作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或是以反復發作、冬季加重為臨床特點,中醫辨證為寒證的其他疾病,“嚴禁為追求經濟效益不合理擴大應用范圍及應用人群”。
正確認識三伏貼
三伏貼因為配方問題,會帶來皮膚紅腫起泡的副作用,那么真正效果到底如何呢?
山西省中醫院呼吸科主任薛曉明此前向媒體表示,近些年全國部分小診所、保健場所、社區醫院存在夸大三伏貼效果的亂象,卻并無明確數據證明其療效。實際上,三伏貼只能起到預防冬季呼吸系統等疾病的效果,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并不能治療疾病。
而此前,三伏貼也引來了“丁香醫生”、“好大夫”等健康資訊平臺的質疑。早在2015年,丁香醫生便發文質疑了三伏貼,提出了四大質疑:一、沒有入選治療指南;二、咳嗽有時是自限過程;三、安慰劑效應; 四、不考慮緯度全國通用?
目前,國內關于三伏貼的臨床研究質量也確實普遍不高。2018年10月,湖南中醫藥大學的研究人員檢索了所有三伏貼治療哮喘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得出結論是“高質量研究缺乏,文獻可能存在發表偏倚,三伏貼治療哮喘有效的結論有待進一步考證”。因此,確實沒有可靠的研究數據表明三伏貼的治療效果。
那么,三伏貼又是怎么被宣傳成為擁有諸多療效的萬能貼呢?其背后,不乏利益的驅使。
三伏貼成“創收貼”?
三伏天貼三伏貼,已成了一種潮流,自然也吸引了許多好利之人。許多并無相關資格資質的保健場所、互聯網電商也做起了三伏貼生意,不少醫院也打起了價格戰。
據此前工人日報報道,近日來沈陽11家醫院持續推銷三伏貼,甚至打起了價格戰?!盁o需預約,當天直接門診掛號,可走醫保報銷”“預約交款立減30元”“10周歲以下兒童和65周歲以上老年人半價100元一療程”“成人200元/4次,180元/3次”“提前交款可享9折優惠,加贈香囊一個”……等廣告層出不窮。一名在醫院工作的網友也吐槽稱,每到這個季節,醫院都要強制發三伏貼的廣告。
隨著網絡發展,三伏貼也在互聯網電商上普及起來。一些患者為圖方便和省事,通過網絡或藥店購買三伏貼在家貼敷。在某大型電商網站上搜索“三伏貼”“冬病夏治”等關鍵詞,發現有200余家店鋪售賣近千種商品,每盒價格從21元到196元不等。銷量最高的一款10貼/盒的“三伏貼”售價21.9元,月銷量4.6萬件,成分以陳艾葉、細辛、白芥子、干姜為主,還送高清穴位圖。
但是這些在售的所謂“三伏貼”質量參差不齊,不懂如何選擇藥物的患者很容易選錯或者上當受騙,對辨證施治對三伏貼療效也有很大影響。三伏貼藥物是醫生根據患者身體體質狀況調配的,不同疾病的貼敷穴位也不同,僅憑生活常識和網上查詢的“理論知識”,不但難以保證效果,還可能出現不良反應。此外,精準取穴也很關鍵,雖然網上有經絡穴位圖,但患者照著圖貼,位置也難免有出入,會影響療效。
與此同時,不少美容院、推拿館也做起了“冬病夏治”的買賣,但負責操作人員的相關資質往往存疑。
為此,7月20日,長沙市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局特地向消費者發布消費提醒,三伏貼服務必須在醫療機構進行,藥店、美容院、推拿中心等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市民如果發現非醫療機構開展三伏貼服務,請向當地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部門舉報。
在選擇體驗三伏貼服務時,還應當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并且要提前向醫生咨詢相關禁忌和副作用,不可盲目跟風。
(來源:21新健康)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