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科學vs.傳統之“坐月子”
生育孩子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一件極為隆重的事情,對于中國女性來說,產后“坐月子”更是一件大事。其實不僅僅是中國,韓國、日本、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其他亞洲國家的女性在分娩之后都有類似“坐月子”的習俗,很多“月子禁忌”和中國也非常相似,例如絕對臥床休息、不能洗澡、不能洗頭、不能刷牙、不能吃凉性的食物(例如水果和蔬菜)、不能見風等等。
現代醫學沒有“坐月子”一說,但是對于女性的產后恢復(postpartum recovery)亦有完整系統的理論和臨床經驗。在分娩之后,女性的身體在各方面會發生一系列巨大的變化,各種內分泌激素水平會改變,子宮會收縮并逐漸恢復至懷孕前的大小和形態,各種創口也會逐漸愈合,而這個過程大約需經歷6周左右,也就是現代醫學認為產后恢復所需的時間。子宮的收縮會導致疼痛,又叫產后痛(afterpain),一般在產后第三天就會減輕;在分娩過程中胎盤從子宮壁上剝離所產生的傷口在產后會逐漸愈合,在傷口界面有一些殘余的血液會從子宮中排出,即惡露(lochia),通常惡露排出會持續2~3周甚至2個月。產后新媽媽們會感覺渾身酸痛,尤其是手臂、頸部和下顎,這是由于分娩過程中肌肉用力后疲勞所導致的,大多會在幾天之后逐漸消失。 對于順產的女性,陰道撕裂的傷口恢復也需要幾周時間;而盆骨的復原,例如恥骨聯合分離和尾骨損傷的愈合則需要長達幾個月的時間。
由此可見,產后恢復對于女性來說的確是一個艱難而重要的過程。即使是我們印象中體質彪悍的白人女性也不是生完孩子立馬就能下床活蹦亂跳,醫生也同樣建議產后需要良好的休息,適當補充營養,不能急于返回職場工作,恢復體形的劇烈鍛煉最好在6~8周后再逐漸進行。但是西方女性在產后恢復期的日常生活并不像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新媽媽們一樣發生明顯改變,沒有嚴格繁冗的“月子禁忌”。西醫也認為,洗澡洗頭刷牙是必要的日常清潔,可以降低產后傷口感染的風險;蔬菜水果在產后也要多吃,保證營養平衡;日常的活動(例如上下樓梯、外出散步等)不會影響恢復,一些柔和的體操還能促進肌肉和官能的復原。
遵從“月子禁忌”的亞洲女性(尤其是中國女性)卻相信這些禁忌可以減輕或者避免產后發生的一些慢性病痛,俗稱“月子病”。例如,刷牙、吃冷酸硬的食物會引發牙痛;洗澡、下床活動會導致腰、背、頸、四肢痛;洗頭、見風會引起頭痛;接觸冷水會導致手指、腕關節痛等等。然而,最近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婦幼健康雜志》(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上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對中國農村的1800多名女性的調查結果顯示,“月子禁忌”與慢性痛的發生率沒有顯著聯系,反而一些“月子禁忌”會對女性健康有負面影響,例如不刷牙容易導致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最近瑞士的科學家們則發現,疼痛災難化級別(Pain Catastrophizing Scale)越高的女性在分娩過程中和產后體驗到的疼痛感越嚴重,而且產后恢復越慢。這也是醫學上的“恐懼-逃避模式(fear-avoidance model)”的形式之一,即把疼痛看作災難的病人容易產生恐懼而采取保守的行為,例如自我保護措施及休息。目前很多研究表明,慢性痛的病人(例如腰背痛)臥床休息反而延遲康復,保持正常的活動及工作能夠加快恢復,并降低慢性痛的發生率。結合所謂的“月子病”來看,對于產后的腰、背、頸、四肢等疼痛,越是懼怕越不利于康復,過度的臥床休息反而有可能會延緩產后恢復。
然而近幾年大量的調查研究顯示,無論在中國還是其他一些亞洲國家,“坐月子”的習俗依然盛行;即使生活在北美、歐洲等地的東南亞女性移民,亦有80%~90%以上的產婦按照傳統的方式“坐月子”。2006年發表在《英國醫學委員會公共健康》(BMC Public Health)的一份研究論文顯示,在2100多名來自中國城市和農村的女性中,有20%的產婦在“坐月子”期間不吃任何蔬菜,大約80%的女性不吃任何水果,仍有60%~80%的產婦在“坐月子”期間不洗澡不刷牙不踏出家門一步。
有趣的是,“月子禁忌”通常都由家庭中年長的女性(例如產婦的母親或者婆婆)嚴格把關,雖然年輕的新媽媽們也抱怨“坐月子”期間的生活極不舒適,但大多數還是選擇聽從長輩的安排。
可見,“坐月子”遠非簡單的科學問題,更是一種濃郁的文化現象。雖然現代臨床醫學和流行病學的各種統計數據、研究報告都告訴我們,很多傳統的“月子禁忌”并沒有堅實的科學依據,但是信不信,卻不僅僅是科學說了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