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礦關停、工業消解、村民外遷

每到年末考核,25個村的村支書、村委會主任、文保員會共同參加考評大會,分數高的村子獎勵可達八十余萬,2018年,安溪村因未經報備私建了幾間廁所而“損失慘重”。

發自:浙江良渚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馬晨晨

安溪村的東明山森林公園,景區售票處大門緊閉,任人出入。對于在良渚遺址保護區內的鄉村,發展仍是難題。 (南方周末記者 湯禹成/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7月25日《南方周末》)

楊鳳根回憶,因為對再就業方案不滿,有人拍桌子吼,有人摔門而出,有人堅持上訪。座談會一周開數次,整整開了一月有余,會上解決不了的會下談。

每到年末考核,25個村的村支書、村委會主任、文保員會共同參加考評大會,分數高的村子獎勵可達八十余萬,2018年,安溪村因未經報備私建了幾間廁所而“損失慘重”。

安溪石料一廠老廠長楊鳳根始終記得2002年10月2日那天,那是礦廠關停的最后一天。

吃完中飯,這個當時杭州市余杭區安溪鄉最大的石礦廠就拉了閘、停了電。職工來得比往日齊,大多心情平靜,偶爾摻雜對未來忐忑的抱怨。他們已在此前一年多里,看到一批又一批礦工陸續離開。

至此,當年安溪鄉26座大大小小的石礦廠皆被關停。關停換來的環境空間,便是良渚遺址群中的瑤山遺址。

在此后的17年間,一場涉及經濟發展與古跡保護的博弈在這方土地上次第展開。直至2019年7月6日,在媒體聚焦于良渚遺跡群申遺成功之際,這段保護史仍不為公眾所熟知。

石礦關停

良渚考古史從1936年開始,而保護史的第一戰,應該是關停石礦。

原安溪鄉石礦最盛時在1995年左右。僅石料一廠,日產量達2萬噸,一年能有400萬元利潤。這成了當地村民的主要營生。而外來務工者亦眾,楊鳳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石料一廠四百余位工人中,外地人能占一半。

村人回憶,生意好時,村里的苕溪密密麻麻排滿了鐵船,他們甚至能踩著船跨過河。這些船裝運著一袋袋碎石,開往上海。

礦廠不可避免地帶來環境問題。一到下午,安溪人家的桌上就會布滿白塵,甫一擦完,又蒙覆塵埃。炸石料需要放炮,噪音隆隆,當地流傳著俗語:“良渚七廠八廠,不及安溪石礦一聲響?!?/p>

更重要的,安溪是當時離瑤山遺址最近的鄉鎮。

早在1987年暮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第一次瑤山墓葬發掘,發現了“瑤山祭壇”和11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了大批高等級玉器。

這是良渚考古史的重要一環。此前的漫長50年里,考古主要為單體遺址點的調查和發掘。但瑤山遺址和1986年發現的反山王陵一起,成為20世紀良渚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標志。此后,良渚遺址考古逐漸從單體遺址點考古過渡到遺址群考古階段。

保護并未馬上提上日程。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良管委”)文物與遺產管理局局長陶育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文保觀念最初可能停留在保護遺址本體,但后來發現,周邊的古地形地貌也是遺產價值的一部分。

石礦開鑿在瑤山東坡留下宕口。陶育抱憾:“東坡如果沒被開采石礦挖掉那多好,整個山體的形象就能完整(保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