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旅行假義工?
實際上,目前國內大多數“義工旅行”機構,即不是公益組織也不是旅行社,而是“資訊平臺”,職責是“為參與者提供咨詢服務”。
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師曾志看來,“義工旅行”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一種向上向善的需求:“無論如何,這種制度都鼓勵了人們,尤其是鼓勵年輕學生做公益,即便他們有其他目的”。
責任編輯:張玥晗
志愿者在清萊給學生上課。
(本文首發于2019年7月25日《南方周末》)
實際上,目前國內大多數“義工旅行”機構,既不是公益組織也不是旅行社,而是“資訊平臺”,職責是“為參與者提供咨詢服務”。
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師曾志看來,“義工旅行”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一種向上向善的需求:“無論如何,這種制度都鼓勵了人們,尤其是鼓勵年輕學生做公益,即便他們有其他目的”。
2019年暑假,即將上大二的李凡宇與四個同伴去參加一個名為“吉隆坡難民英語教學”的項目,在吉隆坡一所難民學校當志愿老師,為期兩周。
報名機構聲稱,只要志愿者繳納一定的費用,就能去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地做義工,給貧困兒童上課或者保護野生動物,還可以利用空閑時間旅行。
但這段做義工的經歷,卻給李凡宇帶來很多困惑,“收費不同,個人差價相差近一半”,學校也和想象不同,“志愿者數量和學生差不多”,她感覺“自己被坑了”。
近年來,由志愿者“volunteer”和旅游“tourism”組合而成的“義工旅行”(Voluntourism)作為國際流行的旅行方式,吸引了大量大學生參與。
相應以“義工旅行”為旗號的機構,如雨后春筍般也紛紛建立。除了到當地做公益、“深度體驗當地生活”,多家機構都承諾參與的大學生還能得到一份由當地公益組織、學?;驒C構頒發的“志愿證書”,據稱這類證書在申請國外大學時,能夠“豐富個人簡歷”,可以“加分”。
熱潮背后,卻存在相關機構資質不明、收費混亂、服務難以保障等問題,這些組織“義工旅行”的機構是公益組織嗎?公益與旅行之間,究竟怎么聯系起來?
“一舉兩得”的 旅行
“義工旅行”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國。1991年,美國田納西州范德比爾特大學的校友們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到不同地點參與公益性社會服務。隨后,更多人參與這類活動,義工旅行由此在全世界展開。
義工旅行的內容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幫助人,當支教老師、幫助弱勢群體或者去海嘯災區幫助重建等,另一類是參與自然保育、文化保護,去森林公園、海灘撿垃圾、保護歷史建筑等。
無論是旅行還是公益項目,對年輕人來說都有吸引力。2019年1月,中國青年報發布一個針對義工旅行的調查,1952人參與,多數人認為義工旅行讓參與者嘗試多種多樣的工作,豐富人生經歷,還能鍛煉獨立生活能力,更好適應社會。
“可以去旅游,順便幫助別人,挺好的?!崩罘灿钭畛趿私狻傲x工旅行”,是在大學校園里看到了招募海報。
來自江西的姚璟,2019年6月底去泰國清邁,參加當地學校的中文教學。6天行程,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