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到了我們村”
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西湖鎮大沈莊農民沈俊彥望著大型聯合收割機收獲的豐收小麥喜上眉梢。
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按下鮮紅手印,率先實行大包干生產責任制。
沐浴在改革春風下的小崗村如今蓋起了排排新樓房。
1990年5月,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金寨縣南溪鎮建成投用。
金寨縣希望小學新貌。
在位于安徽省歙縣新安江兩岸的新農村民居周圍,油菜花處處開放,與遠山近水交相輝映。
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按下紅手印,簽訂了大包干的“生死契約”。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安徽調研,來到當年簽下契約的農家院落,感慨道:“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绷暯娇倳洀娬{,今天在這里重溫改革,就是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改革開放不停步,續寫新的篇章。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老區人民生活怎么樣,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于心。在安徽金寨大灣村,總書記同大家一起算脫貧時間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橫下一條心來抓。
記者回訪總書記考察過的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和鳳陽縣小崗村,記錄點點滴滴的農家憂樂,重溫風云激蕩的改革歷程。
——編者
鳳陽縣小崗村
嚴金昌(小崗村村民、大包干帶頭人):
村里變化全靠黨的好政策
說到大包干,當時我們是被生活逼迫沒有辦法才選擇了這條路。那個時候我家住的是茅草房,下雨就漏,6個孩子,8口人,糧食不夠吃,農閑的時候只能出門要飯,不只是我家,村里每家每戶都是這樣,當時就覺得丟人,為什么有胳膊有腿的年輕人養不活自己一家人呢?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改革開放之后,小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尤其是近幾年,可以說是吃不愁,穿不愁,家家都住小洋樓,戶戶還要建車庫,這都來自黨的好政策。
我2008年開始把自己家改造成了農家樂,2016年習總書記視察小崗村時說:“農家樂,樂農家?!蔽野艳r家樂做好的干勁更足了。這幾年,生意也是越來越紅火,一年的收入能達到幾十萬。除此以外,我把家里的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能賺取流轉費用,村里在搞“三變”改革,2018年人均分紅520元,生活越來越好。
我希望以后的小崗村能夠逐步落實各項規劃和措施,進一步深化改革,在不久的將來真正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村民幸?!钡男彺?。
(人民日報記者 朱思雄 徐靖 整理)
嚴德雙(小崗村村民、嚴金昌的兒子):
返鄉辦起農家樂生意紅火
我是1976年出生的,大包干的時候自己還小。不過要說變化大的還是這些年。自己外出打工10年,那時家里住上平房就已經覺得很滿足了,但是現在家里搬進了樓房,真是怎么樣也想不到。
2016年習總書記來到小崗村,當時我非常激動,怎么也想不到能夠親眼見到習總書記,感覺特別幸運也特別榮幸??倳泦柫撕芏嗉依锏那闆r,讓我覺得心里暖烘烘的。
我2008年從廣東回到村里,幫助父親經營家里的農家樂,剛開始也有經營上的困難,但是現在越來越好,農家樂的規模也不斷擴大,現在已經可以容納30桌客人,日子越過越紅火。
今年我的大兒子參加了高考,小兒子還在讀高中,希望他們好好讀書,將來有了本事能夠為小崗村做點事情。
(人民日報記者 徐靖 整理)
程夕兵(小崗村村民、種糧大戶):
讓大家吃上小崗村放心糧
小崗村實行大包干的時候我還在讀書,大包干之后就開始干活一直到現在,這幾年變化特別大。
2016年,習總書記來到小崗村,他很關心糧食安全問題,在我的田里問了很多問題,我很驚訝,總書記對農業生產竟然這么了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總書記還和我握手,祝愿我有大豐收,這讓我吃了定心丸。
我在小崗村種了一輩子地,以前每年口糧都不夠,一天只能吃一頓米飯,覺得能吃上三頓飯就很好,現在能吃飽了,但也要吃好,更要種出小崗村自己品牌的糧食。
2017年我成立了合作社,流轉了500多畝土地,今年又流轉了100多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還有部分玉米、花生和黑豆?,F在政府有很多新政策,讓我覺得將來種地還是有奔頭。
我覺得小崗村的農業發展還不夠快,以前種地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現在要提升生活質量,農業必須實現綠色有機無公害。小崗村一直都是敢為天下先,農業更要走在全國前列,要打破常規,走有機現代農業的道路,讓大家吃上放心糧食。
(人民日報記者 徐靖 整理)
金寨縣大灣村
陳澤申(大灣村村民):
特色種養幫我摘下貧困帽
我和孫子相依為命,家里缺少勞動力,只能靠兩三畝土地種種水稻,外出打打零工勉強度日,家里的房子是上世紀70年代用泥巴搭起來的,生活非常困難。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家,他很親切,也非常關心革命老區人民群眾,拉著我了解扶貧政策落實到位不到位,問得很細致。我說,當地好的政策很多,也落實得很到位。
我2014年開始養羊,到2016年已經有了22只,也種植一些中藥材,2017年經過村里介紹,到了村里的扶貧茶廠炒茶。2015年全年收入不到3000元,2016年就達到了5000多元,沒想到2017年賣羊就賺了12000元,再加上其他,一年收入有33000元,當年我就自己要求脫貧了?,F在我的孫子也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我相信以后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我希望以后有更多好的政策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戶戶都能有錢賺。希望年輕人都回來就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家門口就業創業,把家鄉建設好。
(人民日報記者 朱思雄 徐靖 整理)
汪能保(大灣村村民):
修橋鋪路變得和城里一樣
2016年,總書記到了我們村,做夢都想不到總書記能到山溝里來看望我們這些貧困戶。
以前,我家每年看病就要5000多元,后來就有了“351”和“180”政策,讓我非常感動,生活也越來越有起色。
現在我老伴在村里當清潔工,每個月工資500元,加上低保、養老金和村里的其他一些項目,兩個人一年能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2018年上半年我也脫貧了。
現在的大灣村橋也修了,路也通了,環境衛生搞得很好,蓋了新房子,變化確實大,感覺和城市一樣。希望大灣村的旅游能夠更上一層樓,讓我們再多些收入。
我就想,歡迎總書記再到大灣村來,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
(人民日報記者 徐靖 整理)
陳澤平(大灣村村民):
當生態護林員讓村子更美
我兒子2006年不在了,那個時候女兒剛剛出嫁,生活也不寬裕,家里有兩間破舊的房子,漏風漏雨,墻都歪了,老伴又有殘疾,我只能外出打打散工,幾十塊錢一天,生活非常困難。
后來,村里給我介紹了公益崗位,我現在是村里的生態護林員,自己養豬,也種植天麻、茯苓、黃精等一些中藥材,加上各種補貼,每年能賺到30000元。2017年上半年,我搬進了村里統一蓋好的新房子,生活是越來越好,當年我就申請脫貧了。
現在國家政策好了,但是扶貧不能靠國家,也要自己擼起袖子加油干,人不能懶,得積極起來,多干點事情。大灣村要發展,要走先進的道路,希望大灣村的旅游業能夠發展得更好,讓老年人有穩定的工作。
(人民日報記者 徐靖 整理)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人民視覺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