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華的“地雷陣”

無論是百億造假的康得新、“扇貝跑路”的獐子島,還是手握18億現金卻發不出分紅的輔仁藥業,近期爆雷的這一連串奇葩上市公司背后,都有同一家審計機構——瑞華會計師事務所。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9年7月8日,因涉及康得新百億造假案,證監會對瑞華正式立案調查。 (IC photo/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1日《南方周末》)

兩周后,證監會、財政部決定,撤銷深圳鵬城的證券服務業務許可,但此時的鵬城早已“金蟬脫殼”,成為瑞華的深圳分所,原鵬城所長依舊為該分所黨總支書記。

近3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審計工作,都由這40家事務所承包,這相當于某種“特許經營權”。

國內監管的主要處罰手段是行政責任,但是處罰上限只有禁業和60萬罰款兩種手段,“這部分罰款上交國庫,并不用于賠償投資者”。

無論是百億造假的康得新,還是手握18億現金卻發不出分紅的輔仁藥業,近期爆雷的這一連串奇葩上市公司背后,都有同一家審計機構——瑞華會計師事務所。

2019年7月8日,因涉及康得新百億造假案,證監會對瑞華正式立案調查。

此后余波不斷,截至7月29日,已有近60家企業的IPO項目受到瑞華所事件波及。多家公司發布公告稱,因審計機構瑞華所被證監會調查,公司IPO項目被中止審查。

瑞華是國內第二大會計師事務所,擁有注冊會計師2266人。據同花順問財顯示,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末,經瑞華所審計的上市公司年報達318份,審計的貨幣資金合計超過6347億元。

但該所歷史上“劣跡斑斑”,近三年來,瑞華就因海格物流、鍵橋通訊、亞太實業、勤上光電、振隆特產、華澤鈷鎳等多起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案遭監管處罰。

過去二十多年,在“做大做強”的監管理念下,以瑞華為代表的本土會計師事務所通過兼并的方式迅速擴張,但隨著規模的擴大,其審計質量反而不斷下滑。

作為資本市場的“看門人”,以瑞華為代表的會計師事務所群體正面臨一場全民信任危機。

曾經規模最大的內資事務所

在國內會計師事務所中,瑞華在規模和收入上均名列前茅。

中注協發布的《2013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顯示,合并后的瑞華2012年年度業務收入24億元,超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中的安永、畢馬威,緊隨普華永道和德勤之后。

但瑞華的“做大”是通過一系列合并實現的。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實行所謂“掛靠”機制,會計師事務所必須由上級主管單位發起設立,并且直接隸屬于職能部門。與此同時,社會上存在著與注冊會計師職能完全相同的另一支審計隊伍——注冊審計師。

會計師事務所屬財政部管轄,審計事務所則隸屬審計署,二者的資格準入標準、執業規范標準都不同。

此后,深圳原野、長城機電、中水國際等財務造假事件相繼發生,引發社會對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能力的懷疑。1993年10月,注冊會計師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必須獨立執業。

但隨后,恰在行業清理整頓期間,兩種事務所都加速發展。

財政部數據顯示,1993年后的兩年內,國內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數量由1800余家增至2500多家,審計事務所則由3370家上升至3800余家。注冊會計師由10700余人上升至21000余人,注冊審計師由12700余人上升至32000多人。

彼時,各部委、各省級財政廳都紛紛設立自己的會計師事務所。瑞華的前身,隸屬于國家稅務總局的中瑞華會計師事務所,也在這波浪潮中建立。

盲目擴張引發了審計質量問題,類似瓊民源、東方鍋爐、四川紅光等上市公司財務欺詐行為層出不窮。

中瑞華創始人顧仁榮曾對媒體指出,會計師事務所早期的國有官辦體制,導致了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