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了該沖的時候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石小敏解讀十七大報告

●十七大奠定了一種中長期的價值觀。在世界歷史上,短期是利益博弈,中長期是價值博弈。符合潮流的價值,在中長期一定是勝利的。

●現在最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至于以前馬克思說過什么話跟我們不一樣,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這條路走下去,重要的是把大多數人的意愿通過一種機制反映出來。

●報告中提出要“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這一點可以被解讀成人大代表要更有代表性,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那么可以用這個原則來逐漸完善、改進人大代表制度,這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會給很多人想象。

●現在,城鄉選舉人大代表的人口比例是1∶4,城里人每選出1位代表,需要4倍的農民才能同樣選出1位農民代表。這些年為什么農村那么窮那么落后,跟代表太少有關系,跟代議制機構缺乏有關。

●報告中提到了“表達權”。盡管這種表達權可能還不能直接等同于言論自由,但敢于說出是表達權,一定會自然地生發出許多具體要求,怎么表達,有什么途徑什么方式等,有關部門肯定得負責貫徹落實。


十七大報告中提到法治、民主、參與、表達,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組成內容,這些提法都是很好的。這是潮流所至。到了該沖的時候了。

 

 

石小敏對中國的未來相當樂觀        Phototex/圖

解讀空間非常大
    南方周末:您怎么看待十七大報告?
    石小敏:關注十七大,通常關注的是兩塊內容,一塊是報告,一塊是人事與程序。對于今年的報告,我有兩點感覺。
    第一是方向感特別明確。用這么大的篇幅、用帶著激情的語言肯定改革開放是“必由之路”;在這條道路上,發展是第一要義,絕不能后退,只能往前走。怎么往前走?通過四個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改革”,“全面開放”。這些表述都是經過精心錘煉的。
    中國共產黨八十多年的歷史中,新民主主義建立國家,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與改革開放連在一塊,就是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
    第二,解讀的空間非常大。報告一出來,許多有識之士非常興奮。最近十年來新媒體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創造性解讀。這是社會力量逐漸成長、逐漸成熟,從而主動引領輿論、教育官員,甚至引導政策的過程。
    今年的報告中,往往一句話點到一個領域,從而留下非常大的解讀空間。
    哪些人愿意去解讀?那些愿意創造新生活、努力尋求發展的人,愿意去解讀。這些人正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這樣,報告就等于鼓勵創造寬松的氛圍,留出了發展空間。
    南方周末:在您看來,報告中有哪些新提法?這些新提法將會怎樣影響今后的發展?
    石小敏:新提法非常多,說了很多過去沒說過的話。很多內容盡管只是一句話,但其實非常難得,這樣說出來就會被社會接受,然后就會有人舉起這些話來,想辦法去找實施路徑,拓展實施空間。
    比如說“表達權”。盡管這種表達權可能還不能直接等同于言論自由,但表達權一定會自然地生發出許多具體要求,怎么表達,有什么途徑什么方式等,有關部門肯定得負責貫徹落實。
    再比如說“法治政府”。過去一直講的是法制建設,但在法學界看來,這是兩回事:“法治”跟民主、憲政緊緊相連,而“法制”只是個工具,古代說民心似鐵官法如爐,不也是有法制嗎?到后來,我們提“依法行政”,現在終于開始講“法治政府”。
    法治、民主、參與、表達,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組成內容,這些提法都是很好的。這是潮流所至。到了該沖的時候了。


經濟改革遠未終結
    南方周末:報告中有關經濟改革的內容并不多,這是不是像很多人所認為的那樣,經濟體制改革差不多走到了頭,今后的關鍵是社會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了?
    石小敏:經濟體制改革遠未終結。比如說反壟斷,比如說像土地、資金等要素市場體系建設,與社會保障體系緊密相連的公共財政體制建設,建設一個公平合理的國民收入分配機制,這些重大的任務遠未完成。如果行政管理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立法與司法體制等的改革跟不上來,經濟體制的改革又會受到社會體制障礙的拖累。
    南方周末:那么那些改革開放中留存至今的“硬骨頭”式的問題如何解決?正是這些問題此前引起社會上反思改革的大討論,而十七大報告中有關改革開放的肯定表述被許多人認為是對左右之爭的一種回答。報告對解決這些問題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石小敏:如果懷著一種平常心看,盡管此前爭論激烈,但回頭幾不可能。這場爭論真正的貢獻是將社會現狀作為分析對象并以一種激烈批評的方式深刻呈現出來,但說要回到舊體制來解決問題,誰都知道幾乎不可能。
    這些問題,只有在快速發展中來解決,往前走解決老問題。本屆政府的一些理念與動作已經顯示了這一趨勢,比如建構住房保障體系;比如通過79個城市醫保試驗,開始有了完整的醫療體系的概念;比如成、渝試驗區,在解決城鄉統籌發展、城鄉一體化同等待遇等方面已經在作出新的舉措。沒有這種理念,沒有上面的支持,很難想象這些試驗能出現并存在。
    方向感明確后,有一些具體的措施開始做,就會給人一種總體上往前進的感覺。


民權社會到來
    南方周末:十七大報告的歷史價值何在?
    石小敏:十七大奠定了一種中長期的價值觀。在世界歷史上,短期是利益博弈,中長期是價值博弈。符合潮流的價值,一定在中長期是勝利的。
    這種價值觀將會帶來力量的變化。比如“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這句話對所有特殊利益集團看起來非常遙遠,一點沒有切膚之痛,但實際上大有關系。這一點可以被解讀成人大代表要更有代表性,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那么可以用這個原則來逐漸完善改進人大代表制度,這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會給很多人想象。
    現在,城鄉選舉人大代表的人口比例是1:4,城里人每選出1位代表,需要4倍的農民才能同樣選出1位農民代表。這些年為什么農村那么窮那么落后,跟代表太少有關系,跟代議制機構缺乏有關。后來是一直到農村的現狀凸顯得太明顯了,才引起了領導人的高度關注,開始采取許多措施緩解農村的狀況。
    今年物權法通過也是一個最新的例子。物權法最難處理的是“四地”問題:農村承包地、農民宅基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城市私宅用地。最后惟一通過的一條是城市私宅用地,70年期滿后自然延續。
    其實,現在改革開放不到30年,城市私宅還有40年,相比其他三地并不著急,反而率先解決了問題。這是為什么?擁有城市私宅最多的群體在立法上的呼聲與力量都遠比農民強大。
    倘若人大代表更有代表性,農民在政治上的力量得到加強,他們的訴求必然也將進一步得到重視,更有實現的可能。
    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社會和諧、科學發展觀,這些價值觀的奠定,將為整個改革匯集力量,帶來新的氣象。中國的改革步伐不一,就像黃河,走得最快的領域已經到入???,跟國際接軌了,走得最慢的地方還像是剛越壺口瀑布,還沒拐過彎來,但是最終還是要大河東去,融入世界的。
    南方周末:這種中長期的價值觀為什么會在這樣的時段得到奠定?有怎樣的社會基礎?未來將會怎樣發展?
    石小敏:首先是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我1982年畢業時,整個社會大學生(包括老先生)的總存量是600萬,現在則是七八千萬,每年就有五六百萬大學生畢業。這個群體是社會最活躍的,最有能力閱讀、理解、參與、表達的,這個群體的大規模擴充刷新了整個社會基礎。盡管他們可能在學校里只關心自我,可是只要一出來進入社會,就發現不得不關心他我。隨著他們的成長,一些表達能力強、思考能力強的人,就慢慢成為意見領袖。他們的出現,提升了整個社會對時代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提高了社會參與的熱情與積極性。
    新媒體在這中間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等新媒體給了整個中國一個非常巨大的機會。
    另外,社會運轉的規律也到了這樣一個時候。有一種規律叫做物極必反?!拔母铩睍r期的極左路線,“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猖獗到極處,完全違背常識,就該反了,反到了改革開放。
    假冒偽劣、貪污受賄也是這樣,把官場、商場都弄污了,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解決起來也就眾望所歸了,容易了。
    1980年代曾經大張旗鼓搞政治改革,但那時候的社會條件不足,邁不開步子。而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甚至自由、平等,中國人的理念,正在跟全球的普世價值融合。
    加入WTO后,我們從引進技術、引進管理、引進市場,到成套引進規則,包括人權規則、環保規則等。規則的背后是普世價值體系。當然這個價值體系因為中國的加入而得到豐富和完善,而中國傳統的真正的好東西也只有在這種融入中才能得到挖掘,計劃經濟體制下是被忽略的。
    現在最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堅持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豐富這條路,這是新的解釋。至于以前馬克思說過什么話跟我們不一樣,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這條路走下去,重要的是把大多數人的意愿通過一種機制反映出來。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有很多個性,沒人像中國這么艱難,經歷過這么多代人的痛苦,從領導者到普通民眾,很多人都為此作出了犧牲。即使到現在發展這么快,還有很多人感到很痛苦。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爸袊厣本腕w現在這個過程中。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