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食品一折特賣,灰色地帶還是新時尚
整個食品行業對“臨期”二字諱莫如深,線上平臺、線下門店都更愿意用折扣、促銷、尾單、清倉來替換“臨期”。
臨期食品回收是一門低調卻賺錢的“灰色”生意——返廠翻新、拆掉預包裝改售散貨、賣去餐廳食堂等需求大、消耗快的渠道,都不是新鮮事。
世界范圍內,吃臨期食品、減少食物浪費正成為一種時尚。關鍵是讓顧客買得明白,食品廠商、經銷商和供應商賣得坦蕩,不再遮遮掩掩。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宋炳晨 彭琪月
近兩年進口食品增多,客觀增加了臨期“尾單”。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1日《南方周末》)
整個食品行業對“臨期”二字諱莫如深,線上平臺、線下門店都更愿意用折扣、促銷、尾單、清倉來替換“臨期”。
臨期食品回收是一門低調卻賺錢的“灰色”生意——返廠翻新、拆掉預包裝改售散貨、賣去餐廳食堂等需求大、消耗快的渠道,都不是新鮮事。
世界范圍內,吃臨期食品、減少食物浪費正成為一種時尚。關鍵是讓顧客買得明白,食品廠商、經銷商和供應商賣得坦蕩,不再遮遮掩掩。
部分門店的國產臨期食品甚至比進口的還多,混著擺在貨架上。進口紅酒、國產白酒也價格低廉。
31瓶意大利、法國進口紅酒,折后才一千元出頭。一位女士不斷叮囑店員,把酒裝箱搬上自己的奔馳車,“我要帶去五星級酒店宴客的,口感要好些?!?/p>
這家位于北京市區的進口食品特賣店內,花花綠綠的零食、酒水堆得像小山。因為臨近保質期,這些遠渡重洋的“高級貨”被賣出了“白菜價”:網上售價8元一盒的泰國泡面10元3盒、7元一袋的40g菲律賓果蔬干賣2.5元……
其中,折扣最高的當屬臨期食品——即將到達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可安全食用和銷售的食品。
長期以來,這些“尾貨”在流通環節處于監管灰色地帶——過期了就得作為動物飼料或垃圾銷毀,但總有人想辦法讓它回流到餐桌。2019年7月,上海市場監管部門就查處了一家修改食品保質期再銷售的進口商,涉案金額達百萬。
實際上,銷售或食用臨期食品并無問題,廠商清倉降損,減少食物浪費,消費者也收到實惠。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互聯網巨頭也在靠近這條賽道。2018年7月,以“日期越近越便宜”為賣點的電商平臺“好食期”的母公司獲得阿里巴巴獨家1.1億元C輪融資;臨期食品電商平臺“甩甩賣”也于2019年3月獲得3500萬元戰略投資;還有將校園作為首要落地場景的微信小程序善食者聯盟等也在開拓臨期食品市場。
“做臨期食品特賣的平臺很多,大多數都死掉了。我覺得他們并沒有用心在做降低食品損耗這件事?!焙檬称趧撌既死子聦δ戏街苣┯浾哒f。
花花綠綠的進口零食、酒水堆得像小山。
“沒有賣不出的產品, 只有賣不動的價格”
泰國海苔、德國啤酒、意大利曲奇、保加利亞果汁……百余種商品連綴成一張世界地圖,每款商品臨近保質期的情況都不同,短則10天半個月,長則尚有八九個月才到期,以市場價一至五折出售,多數在三折左右。
2019年以來,進口臨期食品線下店鋪開始在北京、上海、河北等地不斷涌現,加盟開店模式最受推崇,甚至給出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