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隨先生的講堂
顧隨先生教導我們,“書,無所不讀,但要有兩三部得力的?!?/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小磊
1941年,輔仁大學司鐸書院(恭王府花園),顧隨與中文系教師及研究生(前右余嘉錫、顧隨,后排左二周祖謨、右一郭預衡、右三劉乃崇、右四啟功、右五葛信益)合影。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1日《南方周末》)
顧隨先生教導我們,“書,無所不讀,但要有兩三部得力的?!痹诂F代學人談文論藝的著作中,顧隨的書正是我最得力的兩三部之一,浸潤其中幾十年,寫文章動不動就引。有朋友提醒說,你別把他老人家的毛都薅光了。所以現在我引得少了,但他的書還是擺在我書架上最近的位置,隨手取閱。
但顧隨寫得少,說得多。這說的部分,都收在葉嘉瑩和劉在昭當年記錄的講課筆記里。最近出版的《顧隨中國古典詩文講錄》,洋洋八冊,說唐詩,說宋詞,說《詩經》《論語》《文選》,我們讀起來,就仿佛坐在顧先生的講堂上,聽他侃侃而談。梁實秋曾說,聽梁啟超演講和讀他的講稿之不同,猶如看戲和讀劇本。顧隨講課,活龍活現,特別接地氣,特別貼心,所以是出了名的叫座。據說當年在燕京大學任教的謝迪克(Harold Shadick)——《老殘游記》的英譯者,哈羅德·布魯姆的老師——也曾去顧隨的課上觀摩學習。我們無緣親聆謦欬,但現在拿到的是好劇本,效果也就“下真跡一等”,是非常難得的受用。這么好的老師,也難得有這么好的學生,葉嘉瑩和劉在昭,她倆把當年老師上課的內容,記錄得這么全,保存得這么久,真是奇跡。在致敬這位了不起的老師之前,我們先要向這兩位了不起的學生致敬。
《顧隨中國古典詩文講錄》,葉嘉瑩、劉在昭筆記,河北教育出版社,2018
1
顧隨,字羨季,筆名苦水,別號駝庵,河北清河縣人。1897年生,四五歲時進入家塾,十歲進廣平府中學堂,1915年通過了北大國文系的入學考試。據葉嘉瑩說,校長閱卷發現他的中國文學水平卓異,建議他改學西洋文學。有人說是蔡元培,錯,因為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是在1917年初。不管怎么說吧,顧隨于是先到了北洋大學預科專攻英語,兩年后轉入北京大學英文系。1920年夏畢業,先是教中學,1926年起執教于平津許多高校,特別是在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都各執教了十年左右。1949年后,他分在天津師范學院任教,直至1960年去世。
四十年的教學生涯,弟子無數。周汝昌評價其師:“一位正直的詩人,而同時又是一位深邃的學者,一位極出色的大師級的哲人巨匠?!笔箘艃乎谀_戴帽,卻也是真心話。1947年初,葉嘉瑩在所撰的顧隨先生五十壽啟中,說:
先生存樹人之志,任秉木之勞。卅年講學,教布幽燕。眾口弦歌,風傳洙泗。極精微之義理,賅中外之文章。偶言禪偈,語妙通玄。時寫新詞,霞真散綺。
這一段話,把顧隨主要的成就都點到了:長于教學,精于文學和禪學,同時又是詩人(他曾與同學馮至約定,一個寫新詩,一個寫舊詩詞曲,各不相犯)?!皹O精微之義理,賅中外之文章”,概括得最好?!傲x理”與“文章”并舉,而不及于“考據”,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學術風氣之變,首在“考據”,被認為是科學精神的體現,也成為胡適引領學術風氣的原因。而顧隨年資稍淺,所治又是舊傳統所謂“詞章之學”,“考據”非所究心,故不預五四以來的學術主流——他只在元雜劇方面做過一點輯佚??惫ぷ?。說他“極精微之義理”,那也是詞章里所表現的“義理”。
“賅中外之文章”的“賅”,意思是兼括。顧隨所講的好像只是中國古典的詩詞文賦,但他出身北大英語系,西洋語言與文學的修養很好,英、法、俄等國的文學都熟悉。他經常在課堂上恰到好處地拈出英語的表述來畫龍點睛。正是因為兼通中外,就更能反思中國文章的好處,和別國文學不一樣的好處,同時也深知缺點之所在。所以,若論顧隨對中國文學與中國學術的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