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賣代購,患者“種草”;爭議重重,卻成“網紅”

知名醫院光環加持,加之“物以稀為貴”的神秘感,讓不少院內制劑被捧為“神藥”,甚至有人不遠千里跨省求購。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彭琪月 宋炳晨

醫院自制的“明星小藥”不能在本醫療機構之外售賣,必須按制劑說明書,憑處方使用。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1日《南方周末》)

知名醫院光環加持,加之“物以稀為貴”的神秘感,讓不少院內制劑被捧為“神藥”,甚至有人不遠千里跨省求購。鑒于倒賣價動輒漲數十倍,一些醫院甚至使出限購招數。

幾十年間,國內誕生了數萬種“院內制劑”,療效評價靠“口碑”相傳。根據相關規定,院內制劑不能在本醫療機構之外售賣,即使在醫療機構內,也應按照制劑說明書,憑處方使用。

院內制劑良莠不齊,但確實也存在安全性好、療效獨特的品種,“關鍵是如何建立一種新陳代謝機制,讓真正‘簡、便、驗、廉’的品種經篩選保留下來?!?/p>

時隔近三周,背部的水皰早已褪去,灼傷的疤痕也漸漸變淡。但母親萬靜(化名)偶爾忍不住會想:如果當時不帶13個月大的女兒去敷“三伏貼”,是不是能少受些罪?

2019年7月12日至13日,江西省兒童醫院92名兒童在敷完“三伏貼”后,出現了瘙癢、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應癥狀。六天后,官方通報稱不良反應系輔料配制欠合理所致:醫務人員為提高療效,在輔料配制過程中將嫩姜調整為老姜,酒精濃度從56°提高到62°。(詳見2019年7月20日南方周末APP《滿城盡是三伏貼,年年出事年年貼》)

很多人沒有想到,三伏貼不是藥品,沒有藥品批準文號,屬于僅在研發醫院內部流通的“院內制劑”。值得注意的是,幾十年間,國內誕生了數萬種“院內制劑”——它們不能在市面上公開銷售,被視為國家藥監部門審批的數萬種“藥”字號藥品的補充。

換一種表述,這種“中國特色”產品或許更為人所知——協和醫院的硅霜,首都兒研所的膚樂霜、復合鈣,北醫三院的“鼻炎三號”,上海新華醫院的藍白藥膏……這些包裝簡單、價格便宜的“小物件”,都是“院內制劑”。

知名醫院光環加持,加之“物以稀為貴”的神秘感,讓不少院內制劑被捧為“神藥”,甚至有人不遠千里跨省求購。代購們一度化身為“藥神”,價格炒到不可思議。

圍觀了這門火爆生意后,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藥學部副主任梅清華潑了盆冷水,“可以這么說,院內制劑100%沒有神藥?!?/p>

5.6元的自制藥水炒到123元

醫院制劑有多火?看看生活方式平臺“小紅書”就知道。

以皮膚科出名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