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童癖犯罪可以預防嗎?

戀童癖患者也許不能扼殺自己腦子里的性幻想,但經過積極的預防治療,他們也許可以控制自己,不把幻想變成行動

責任編輯:劉小磊

戀童癖患者也許不能扼殺自己腦子里的性幻想,但經過積極的預防治療,他們也許可以控制自己,不把幻想變成行動

最近國內媒體對戀童癖的探討,讓我想起十多年前在德國《時代周報》上讀到的一篇文章《我迷戀6歲的孩子》。我那時對“戀童癖”了解甚少,一直本能地以為,戀童癖就是躲在社會陰暗處的變態狂,是時刻窺視并會利用一切機會去傷害小孩的極少數的一部分人。但《時代周報》的那篇文章刷新了我的認知,因此記憶格外深刻。我第一次知道,1)戀童癖患者數量真不小,2)戀童癖治不好,3)但通過治療,也許可以防止戀童癖成為罪犯。

現在回頭把那篇文章找出來,發現那已經是2008年的文章了。通過搜索我發現,在那篇文章之后,《時代周報》還進行了一系列后續報道。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情讓《時代周報》在十多年的時間里持續報道呢?

讓戀童癖者不要成為罪犯

克勞斯·拜耳(Klaus Beier)教授是著名的柏林夏里特醫學院(Charité)性科學與性醫學研究院的院長。2017年10月,因在預防戀童癖犯罪、防止兒童遭受性侵害方面的杰出貢獻,被授予聯邦十字勛章。拜耳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已經十幾年了:2005年,在他的倡議和主持下,一個全德國范圍內獨一無二的項目“預防黑暗地帶的兒童性侵”在柏林開展起來。項目的口號是“不要成為罪犯”。這里所說的“罪犯”就是戀童癖患者。

拜耳教授主編的著作《戀童癖,戀少年癖和兒童性侵:柏林的“反社會性行為”治療》,剛剛在去年出版。 (資料圖/圖)

2018年7月,由拜耳教授主編的、介紹和總結這一項目的著作《戀童癖,戀少年癖和兒童性侵:柏林的“反社會性行為”治療》,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這本書以柏林的治療項目為例,從理論和實踐上介紹了治療戀童癖和戀少年癖的可能性。書里囊括的治療對象既包括成年人,也包括青少年。對這兩個人群,書中分別錄有詳細的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解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