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駐華使節評說十七大】牛肉在哪里?——專訪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裴敏欣
西方關注政府的政策時,經常問一句話:牛肉在哪里?而人均GDP翻兩番,就是這么一塊大牛肉。
南方周末: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各項總結與展望中,您最關注什么?
裴敏欣:我尤其注意到一點:報告提出了2020年人均GDP翻兩番的目標。
西方關注政府的政策時,經常問一句話:牛肉在哪里?而人均GDP翻兩番,就是這么一塊大牛肉。
不過需要指出,中國過去的GDP增長是建立在資源大量消耗的基礎上的,而“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就是一種平衡經濟增長模式,毫無疑問,這需要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所以,會不會面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值得觀察。
南方周末: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十七大報告作了高屋建瓴的概括,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提法,就是經濟發展要 “又好又快”,“好”在“快”先。
裴敏欣:中國政府確實看到,舊的經濟增長模式,盡管帶來了經濟繁榮,但是付出了巨大的社會代價?!翱茖W發展觀”的提出,代表中國政府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但是從意識到這一點,到落實于具體行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比如,“好在快先”就是一個很明確的概念,但是怎么樣才算“好”,哪些硬指標來界定“好”,這些問題還在等待中國政府的回答。
鄧小平一句話,發展是硬道理,就打動全國上下每一個人。如何把人民心中所想、所向往的發展前景,用簡短的、打動民意的語言來表述,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挑戰,越能讓更多的人理解,政治感召力就越強。街頭小販、出租車司機,是不是就能答出什么是科學發展觀呢?或許他們答不出,但什么是落后就要挨打,大家都知道。
南方周末:您曾經寫過一組文章,分析了中國發展中的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結構性矛盾。您如何看待“科學發展觀”緩解并最終化解這些結構性矛盾的前景?
裴敏欣:“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這些是中國政府這幾年來的工作的關鍵詞,而現在落實到中共的報告,寫入黨章,是上了一個層次了。這是比較容易上的一個層次,將“科學發展觀”真正具體化,變成可執行的、可操作的政策,才是下一步真正重要的問題,或者說,這還是“牛肉在哪里”的問題。
需要注意一種“政策打折”的現象,中央的政策在地方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執行。這種現象在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存在,只是打折率不同罷了。
能不能找到另一種力量,來幫助中央監督地方?這種新的社會力量的來源可以是公民社會的建設、輿論監督、商界民營企業界等社會精英,這個力量來監督地方,給他們起碼是評論的權利,那么局面可能就會有所不同。
南方周末:這次大會也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總體思路,既有“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目標,也有“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建議。
裴敏欣:我注意到了這屆中央委員差額選舉的比例不低,體現了中共黨內民主的發展,這些都是外界相當肯定的。但是,外界肯定的是文件的提法,還是那句話,牛肉在哪里,我們還是要看,今后五年,這些提法多大程度上能夠成為具體的執行。
套用一個流行的詞,中國現在的大小政策,“利益相關者”很多,但是真正能參與決策的,能上桌子說話的力量很少。
現在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也在日益上升,人民要求參與民生大計政策的制定,這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我很高興地注意到,政府作用沒有充分體現的地方,比如物業管理、肝炎歧視、民工子女歧視,恰恰是民間力量最活躍的地方。公民意識沒有宏觀的政治意圖,是一種微觀上的政治補充,一方面彌補制度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在要求政府補缺。這是建設性的作用,是社會的進步。
南方周末:似乎有這樣一種趨勢,對于中國的會議,人大政協兩會也好,黨代會也好,國際社會越來越關心。
裴敏欣:其實是國外的精英關注中國精英,因為中國在世界舉足輕重,中國的任何變化都會牽動全球。其實我還注意到,中國國內的民眾,對大會的關注不像國外那么熱心,我想這是因為政府對人民生活的直接干預越來越少,對民眾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直接影響越來越少,這完全是一種社會進步、國家現代化的表現。
今后五年的中國,經濟上可能會有不少波動,包括股市房地產,中國也將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中,進入新的商業周期。所以,有一個很有權威、很有信心的領導集體,情況就會好很多。
裴敏欣:我尤其注意到一點:報告提出了2020年人均GDP翻兩番的目標。
西方關注政府的政策時,經常問一句話:牛肉在哪里?而人均GDP翻兩番,就是這么一塊大牛肉。
不過需要指出,中國過去的GDP增長是建立在資源大量消耗的基礎上的,而“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就是一種平衡經濟增長模式,毫無疑問,這需要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所以,會不會面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值得觀察。
南方周末: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十七大報告作了高屋建瓴的概括,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提法,就是經濟發展要 “又好又快”,“好”在“快”先。
裴敏欣:中國政府確實看到,舊的經濟增長模式,盡管帶來了經濟繁榮,但是付出了巨大的社會代價?!翱茖W發展觀”的提出,代表中國政府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但是從意識到這一點,到落實于具體行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比如,“好在快先”就是一個很明確的概念,但是怎么樣才算“好”,哪些硬指標來界定“好”,這些問題還在等待中國政府的回答。
鄧小平一句話,發展是硬道理,就打動全國上下每一個人。如何把人民心中所想、所向往的發展前景,用簡短的、打動民意的語言來表述,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挑戰,越能讓更多的人理解,政治感召力就越強。街頭小販、出租車司機,是不是就能答出什么是科學發展觀呢?或許他們答不出,但什么是落后就要挨打,大家都知道。
南方周末:您曾經寫過一組文章,分析了中國發展中的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結構性矛盾。您如何看待“科學發展觀”緩解并最終化解這些結構性矛盾的前景?
裴敏欣:“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這些是中國政府這幾年來的工作的關鍵詞,而現在落實到中共的報告,寫入黨章,是上了一個層次了。這是比較容易上的一個層次,將“科學發展觀”真正具體化,變成可執行的、可操作的政策,才是下一步真正重要的問題,或者說,這還是“牛肉在哪里”的問題。
需要注意一種“政策打折”的現象,中央的政策在地方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執行。這種現象在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存在,只是打折率不同罷了。
能不能找到另一種力量,來幫助中央監督地方?這種新的社會力量的來源可以是公民社會的建設、輿論監督、商界民營企業界等社會精英,這個力量來監督地方,給他們起碼是評論的權利,那么局面可能就會有所不同。
南方周末:這次大會也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總體思路,既有“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目標,也有“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建議。
裴敏欣:我注意到了這屆中央委員差額選舉的比例不低,體現了中共黨內民主的發展,這些都是外界相當肯定的。但是,外界肯定的是文件的提法,還是那句話,牛肉在哪里,我們還是要看,今后五年,這些提法多大程度上能夠成為具體的執行。
套用一個流行的詞,中國現在的大小政策,“利益相關者”很多,但是真正能參與決策的,能上桌子說話的力量很少。
現在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也在日益上升,人民要求參與民生大計政策的制定,這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我很高興地注意到,政府作用沒有充分體現的地方,比如物業管理、肝炎歧視、民工子女歧視,恰恰是民間力量最活躍的地方。公民意識沒有宏觀的政治意圖,是一種微觀上的政治補充,一方面彌補制度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在要求政府補缺。這是建設性的作用,是社會的進步。
南方周末:似乎有這樣一種趨勢,對于中國的會議,人大政協兩會也好,黨代會也好,國際社會越來越關心。
裴敏欣:其實是國外的精英關注中國精英,因為中國在世界舉足輕重,中國的任何變化都會牽動全球。其實我還注意到,中國國內的民眾,對大會的關注不像國外那么熱心,我想這是因為政府對人民生活的直接干預越來越少,對民眾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直接影響越來越少,這完全是一種社會進步、國家現代化的表現。
今后五年的中國,經濟上可能會有不少波動,包括股市房地產,中國也將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浪潮中,進入新的商業周期。所以,有一個很有權威、很有信心的領導集體,情況就會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