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性侵“黑名單”遇冷 多地保守試驗從業禁止
質疑者:公開性侵害犯罪人員信息有違“一事不二罰”原則,性侵兒童的罪犯服刑期間已受到了法律懲戒,待其出獄后再公開其個人信息容易讓人聯想起現代版的“黥刑”(在犯罪人的臉上刺字)。
支持者:從兒童利益保護最大化原則出發,公民的部分個人隱私權應該做出一些讓渡。
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副秘書長田相夏認為,與信息公開相比,從業禁止是更保守的一種選擇。
責任編輯:錢昊平 何海寧
目前,上海、寧波鄞州等多地已對有性侵害違法犯罪記錄者設置行業禁入。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8日《南方周末》)
質疑者:公開性侵害犯罪人員信息有違“一事不二罰”原則,性侵兒童的罪犯服刑期間已受到了法律懲戒,待其出獄后再公開其個人信息容易讓人聯想起現代版的“黥刑”(在犯罪人的臉上刺字)。
支持者:從兒童利益保護最大化原則出發,公民的部分個人隱私權應該做出一些讓渡。
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副秘書長田相夏認為,與信息公開相比,從業禁止是更保守的一種選擇。
兩個月來,已有10807人被浙江寧波鄞州區檢察院“審查”,這些人都在鄞州從事與未成年人相關的職業。檢察院要查詢他們是否有性侵害違法犯罪記錄,以預防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尚未發現異常。
供查詢的數據庫建成于2019年兒童節,由鄞州區檢察院研發,這是首個覆蓋全國的性侵害違法犯罪人員基本信息數據庫,目前有三十余萬條信息。鄞州區檢察院要求,轄區內與未成年人有密切接觸的單位或者部門,要加強對入職人員的審查,嚴禁錄用有涉性侵害違法犯罪記錄的人員。
據當地媒體報道,檢察院在和培訓機構負責人座談時了解到一個細節:一些培訓機構的老師聽聞要進行查詢,主動離職了。
包括鄞州在內,一些地方近年來借鑒國際經驗采取行動,預防未成年人被性侵,途徑主要有從業禁止和公開性侵者個人信息兩條。
相較之下,有研究者認為,從業禁止的預防力度不及信息公開。但由于從業禁止面臨的爭議較小,探索更為順利。
2017年12月15日,四川威遠縣檢察院工作人員走進威遠縣嚴陵鎮白塔小學為全校師生宣傳講解未成年人自我保護知識,并教全校學生唱“防性侵兒歌”。
從業禁止:信息庫擴容
探索從業禁止,鄞州并非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2016年下半年,上海市閔行區教師林某某在補課時強奸猥褻15歲女學生。閔行區法院判處林某某有期徒刑兩年六個月,服完刑后三年內還被禁止從事教育及相關工作。
這是全國首例適用從業禁止的案件。此前于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新增“從業禁止”為非刑罰處罰措施,主要是基于預防再犯罪的需要。
有了個案突破之后,2017年,閔行區將從業禁止作為重點,通過入職審查將性侵害犯罪人員從未成年人身邊隔離。閔行區檢察院建立的信息庫,收集了閔行區近五年涉性侵害違法犯罪人員名單及基本情況,不限于性侵未成年人的犯罪人員,也包括性侵成年人的犯罪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