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見證企業的力量
發自: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孫孝文在2019第十一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現場發布年度報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將扶貧開發擺到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國逐步形成了政府、市場和社會三種力量結合的大扶貧格局,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累計減少823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1.7%。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開啟了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解決好鄉村的貧困問題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作為精準扶貧的下一階段,鄉村振興戰略更加強調可持續發展,以及培育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企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扶貧開發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社區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是基于商業運作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企業除了考慮自身的財政和經營狀況外,也要加入其對社會和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的考量。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26000認為,組織的公益或慈善行為不能代替社區參與和發展,社區參與和社區發展都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參與不僅包括依據自身活動的影響識別組織的利益相關方并推動其參與,而且包括組織對社區的支持并與之建立關系。最重要的是需要認同社區的價值。組織是社區的利益相關方,應當與社區分享共同利益。
(二)邁向扶貧開發“4.0”階段
企業作為現代社會中最活躍的市場主體,積極將承擔社會責任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在扶貧開發過程中承擔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按照“企業參與扶貧開發程度”和“被幫扶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兩個維度,可以將企業參與扶貧開發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救濟式扶貧、公益扶貧、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三)企業參與扶貧開發的機制
企業參與精準扶貧,本質是企業通過多種手段賦能貧困地區,為貧困地區注入內生發展動力,進而實現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大扶貧格局中的企業角色
(一)構建大扶貧格局
精準扶貧是一項需要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離不開政府、市場和社會三種力量的共同參與。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脫貧攻堅積極性,實現政府、市場、社會互動和行業扶貧、專項扶貧、社會扶貧聯動”。在構建大扶貧格局中,明晰各主體功能是前提。
1.政府主導:政府以其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在扶貧開發工作中處于主導地位。在精準扶貧過程中,政府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完善頂層設計;二是投入財政資源;三是優化扶貧布局。
2.市場協同: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擺脫貧困,市場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市場的力量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貧困人口在經濟增長中受益,實現了“勞動致富”。在扶貧攻堅戰中,市場的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各級政府部門及行業商協會的動員和引領下,作為微觀市場主體的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弘揚企業家精神,主動參與精準扶貧事業。
3.社會參與:社會扶貧的主旨在于激發和引導社會組織或各界人士參與扶貧開發事業。社會參與是指社會組織、學術研究機構、媒體、專業機構等不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扶貧開發事業。
4.扶貧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就。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累計減少823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計下降8.5個百分點;2013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2.8萬個,2018年底還剩2.6萬個貧困村。
(二)企業參與精準扶貧機制和成效
1.為貧困地區提供生產要素:在提供扶貧生產要素方面,企業一方面為貧困地區建設基礎設施,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打下基礎;另一方面,企業直接為貧困地區提供了資本、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
2.培育當地產業集群:產業扶貧是實現穩定脫貧的重要舉措,產業扶貧也是企業參與脫貧攻堅戰最常見的扶貧手段。目前,產業扶貧扎實推進。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截至2018年底,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萬家、農民合作社61萬個,有力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3.開發潛在市場需求: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是農業產品參與市場經濟的重要連接點,貧困地區的農副產品可以通過企業銷往市場,拓寬銷售渠道,加快銷售進度,增加銷售收益。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向貧困地區直接采購所需產品,省略中間商環節,既降低了自己的采購成本,同時解決了貧困地區銷售難的問題。
4.塑造良好扶貧環境:在參與精準扶貧過程中,部分企業(尤其是行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行業影響力,通過搭建扶貧平臺和網絡、總結和推廣扶貧模式,帶動更多企業關注精準扶貧、參與精準扶貧。企業通過總結扶貧模式和經驗,一方面有助于形成管理閉環,提升扶貧管理成效;另一方面,企業扶貧模式和經驗的推廣有助于在全社會塑造良好的扶貧環境,帶動更多企業和個人投入到扶貧開發事業。
(三)企業參與扶貧成效
1.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成為社會扶貧的主力軍。在脫貧攻堅戰中,中央企業肩負重任,承擔著42%的國家級貧困縣的對口扶貧工作。截至2019年2月,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央企扶貧基金共完成103個項目的投資決策,金額151.5億元。已投項目分布在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12個市(地、州、盟)、210個縣(區、旗),覆蓋了全部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
2.民營企業:2015年,全國工商聯發起“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已成為民營企業參與脫貧攻堅的大平臺和國家脫貧攻堅的大品牌。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7.64萬家民企參與其中,幫扶8.51萬個村,產業投入712.46億元,公益投入127.74億元,安置就業67.97萬人,技能培訓84.60萬人,惠及970余萬貧困人口。
3.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實體經濟的“基本盤”。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上市公司是參與精準扶貧事業的重要力量。2019年5月11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9年年會暨第二屆理事會第七次會議上指出,有1170家公司在2018年年報中披露了精準扶貧信息,扶貧投入552億元。
三、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
目前,精準扶貧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如產業扶貧項目單一、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規模較小、扶貧產業層面較低等問題,產業后續發展面臨市場風險;此外,精準扶貧以政府推動為主,貧困地區內生動力不足,增加了難以實現穩定脫貧的風險。另一方面,貧困雖消除,但相對貧困會長期存在,2020年后需要繼續做好減少相對貧困的工作,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一)政策引領,企業行動
1.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之間是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精準扶貧通過政策性措施,精確瞄準貧困地區和貧困戶推進脫貧攻堅,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但穩定脫貧內生動力的形成需要更長效的機制;鄉村振興在協調城鄉資源配置實現帕累托最優的過程中,天然地強化了脫貧內生動力,進一步促進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
2.鄉村振興政策文件密集出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未來5年內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予了指導。除國家層面的規劃外,2018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在山東濟南召開了全國鄉村振興戰略地方規劃編制培訓班,截至2019年3月,28個省級鄉村振興規劃已經印發實施。
3.企業快速響應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民間資本進入農業農村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環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民間資本的進入也將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更充裕的資金保障,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奠定更堅實的基礎。2018年6月19日,包括李彥宏、李書福、劉強東、雷軍、張近東、周海江在內的34位知名企業家共同向廣大民營企業家發起了《民營企業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倡議書》。這份倡議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民營企業家義不容辭。
(二)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內容上看包括政治、經濟、生態、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這決定了這一戰略的實現不可能是單一主體,必須整合全社會力量,不僅包括政府、村級組織、農民,也需要企業組織、NGO及新鄉賢等群體的參與。
1.助力農村產業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資本的參與?!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制定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更多投向鄉村振興戰略。
2.發起設立鄉村振興基金:發起設立鄉村振興基金,有助于形成固定機制,為鄉村振興持續投入資金。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企業發起或參與的鄉村振興基金共有9只。
3.培養鄉村振興人才:鄉村振興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長期以來,鄉村人才一直是農村發展的短板。因此,要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創新鄉村人才培養機制,探索線下實訓、網絡教室、田間課堂等形式,加大“三農”領域實用專業人才培育力度,提高農村專業人才服務保障能力。加強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育農業科技、科普人才,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4.發起鄉村振興專業機構:為響應習總書記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中國慈善聯合會與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等社會力量共同倡議發起“中國慈善聯合會鄉村振興委員會”。委員會將致力于搭建政府部門、企業、慈善組織、研究機構、金融機構多元主體的跨界合作平臺,凝聚鄉村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合力。
四、政策建議
截至2018年底,全國還有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人,約400個貧困縣,近3萬個貧困村。另一方面,深度貧困地區如期脫貧任務重?!叭齾^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狀況雖然有了很大改觀,但仍然是脫貧攻堅戰的短板、重點和難點。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突出。為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戰、高起點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對企業參與扶貧開發建議如下:
(一)堅持黨的領導,融入鄉村治理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提高新時代黨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蓖ㄟ^加強黨的領導,把握社會參與的正確方向,制定出公平的社會參與準則,進而協調各方利益,解決各種矛盾,保持鄉村社會參與積極向上的基本面,防止社會參與轉變為社會沖突。通過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廣大農民、鄉村精英、社會組織等社會參與要素在鄉村振興中協同配合,將有助于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企業在參與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要將自身視為鄉村生態體系中的一份子,融入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
(二)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融入鄉村振興思想
多維貧困視角下的精準脫貧,不僅要實現物質上的脫貧,還要實現精神脫貧和生態脫貧。首先,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脫貧攻堅在堅持標準不吊高胃口的同時也要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根據脫貧攻堅的任務,將鄉村振興戰略的思想和原則融入具體的脫貧攻堅的計劃和行動之中,統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之間的有機銜接,奠定精準脫貧的制度和物質基礎。其次,要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教育和鄉風治理,引導貧困居民精神脫貧,助力脫貧長效內生動力的形成。
(三)堅持系統發展思維
鄉村振興不僅要實現鄉村產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致力于鄉村的全面繁榮。正如貧困治理,鄉村的振興也是多維度的系統工程。從鄉村治理、鄉村產業、鄉村文化、鄉村社會、鄉村環境等方面對鄉村進行全面改善,才能夠穩定提升鄉村發展水平,培育鄉村繁榮的內生動能。精準脫貧方略中的系統思維和精準思維為鄉村振興戰略系統實施可以提供借鑒。目前,我國缺乏一套完整的鄉村振興理論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有必要在新農村建設評價研究的基礎上,構建其評價指標體系,對鄉村振興的進展情況進行全面考察,以客觀、真實地反映各地鄉村振興發展水平,引導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可持續發展導向
可持續發展被定義為:“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要謹防社會資本下鄉異化為資本逐利工具。引導社會資本注入農村是必要之舉,但也要防止損害農民利益。遏止企業下鄉投機行為,防范套取國家農業補貼、農業項目資金等行為。
(五)建立交流和分享機制
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尚處于起步階段。歐洲、日本等地區和國家的鄉村發展經驗對我國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但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探索符合我國農村發展實際的鄉村發展理論和模式。先行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經驗和模式對其他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有很大參考價值。因此,建議由高校、學術機構、媒體、社會組織等機構搭建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經驗交流和知識分享平臺,加強經驗總結和模式推廣。
掃描二維碼下載報告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