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企業公益基金會觀察報告發布

發自:南方周末

(簡版)

編制機構:商道縱橫、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

報告背景及研究對象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民營企業得到了巨大發展,高凈值人群迅速增長。根據瑞士信貸研究院的數據,2018年度中國財富總額達到52萬億美元,5000萬美元以上高凈值人群數量自2000年以來新增16430人。

在創造、積累財富的同時,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開始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基金會管理經驗,發起成立公益/慈善基金會,在管理和傳承財富的同時,承擔社會責任,回饋社會。在這些民營企業中,家族企業和企業家們以其資本量和影響力成為這個群體具有代表性的樣本。根據商道縱橫《中國企業公益基金會數據庫》顯示,國內自2010年以來近10年注冊的家族企業公益基金會計102家,占中國家族企業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或“家族基金會”)當前存量近八成,數量增長長期呈線性趨勢。因此,對中國家族企業的研究有助我們了解中國民營企業公益基金會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趨勢。

在這一背景下,商道縱橫聯合南方周末啟動《中國民營企業公益基金會觀察報告》系列研究課題,首先聚焦中國的家族企業公益基金會,采用文獻研究、數據分析、問卷調查和訪談等不同方法,盡力克服數據完整性、準確性、時效性等挑戰,以梳理其發展現狀,并與既有研究相區別,側重分析家族企業公益基金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探索相應的應對措施和解決方案,推進中國家族企業公益基金會可持續運營與發展。

課題組對民營企業公益基金會關聯方關系的梳理,結合中國實際,將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基金會皆視為家族企業公益基金會,并將其列為研究對象:

(1)由企業家個人或家族成員發起設立,個人或家族成員所控制的家族企業是公益基金會的關聯方,且個人或家族成員在該基金會擔任重要職務的公益基金會。

(2)由家族企業出資設立,且個人或家族成員在該基金會擔任重要職務的公益基金會。

按照上述條件,本報告中作為研究對象的家族企業公益基金會樣本總量為130家。其中,企業家個人/家族發起成立的家族企業公益基金會有46家,家族企業出資成立的家族企業公益基金會有84家。

中國家族企業公益基金會概貌

近八成基金會注冊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注冊的基金會,以103家占到樣本總量的79%,大大多于中西部地區注冊數量。其中,以北京28家和廣東27家為最多。

近八成基金會在最近10年注冊。1986年成立的福建省泉州賢鑾福利基金會,是注冊最早并當前仍存續的家族企業公益基金會,此后基金會注冊總量逐年呈線性增長,2010-2018年是基金會成立高峰期,共計102家,占到樣本總數的78.5%。其中年度注冊數量最多的是2013年,有16家,該年基金會注冊總量也突破100家。根據注冊時間,130家基金會的平均存續時間為6.66年,已經存續20年以上的基金會只有3家。

基金會注冊資金規模兩極分化,更偏重在法定的最低注冊資金區。共有59家占總量45%的基金會注冊資金為法定的最低200萬元,同時,注冊資金在1000萬-9999萬元的也達到43家,占到總數的33%,注冊資金在1億元(包括1億元)以上的也有6家。因此,基金會從注冊資金規模上總體呈現出兩極分化狀態。

從基金會募集資金的資質來看,以非公募基金會為絕對主流。在130家基金會中,128家為非公募基金會,僅有2家具有公募資格。

近七成基金會由家族企業出資成立。從注冊資金來源看,84家占總量64.6%的基金會由家族企業出資成立,由企業家個人或家族成員出資的基金會為46家,占總數的35.4%。

教育和扶貧是基金會最為關注的兩大領域,其次是社會救助和福利以及救災。根據對基金會官網和年報的梳理,大多數基金會開展過與教育有關的項目,有時還會與扶貧相結合,通過對教育的資助達到扶貧減貧的目標。關注公益行業人才培養與能力建設的基金會僅有7家,這些基金會對公益組織和社會企業進行資助,助力整個行業的建設與發展。

基金會主要扮演推動者角色。根據喬爾·L·弗雷施曼《基金會:美國的秘密》(The Foundation:A Great American Secret),基金會通常在所關注的領域扮演三種角色:推動者、合作者和催化劑。推動者意為基金會根據其自身戰略追求特定的目標,并親自參與項目的設計與實施,運作、主導相關的項目以促進整個領域的變革。合作者意為基金會與其他合作組織共同進行決策,資助這些合作組織以及執行其戰略的其他組織。催化劑意為基金會開展不計回報的資助,這些資助可能不會對相關領域產生持續性的影響。例如,對貧困家庭進行資助。根據回復的問卷統計,63.64%的基金會認為自己在所關注的議題領域主要扮演的是推動者角色,其次是合作者和催化劑角色,分別為18.18%和9.09%。

基金會對項目和服務對象以長期資助為主。依據各基金會年度工作報告中披露“公益慈善項目開展和公開募捐活動備案情況”時對資助、運作和混合三種模式的勾選比例,絕大多數基金會在開展項目時以資助[]為主,這類基金會共有109家。另有9家基金會是以運作方式為主,11家基金會處于資助與運作的混合狀態。

同樣根據喬爾·L·弗雷施曼《基金會:美國的秘密》按照3年為期、3年及以內為短期資助,超過3年為長期資助的劃分并梳理基金會數據,63.64%的基金會對服務對象及項目是以長期資助為主,27.27%的基金會則是以短期資助為主。

職業發展受限是基金會員工流失首因。本報告樣本中有71家基金會披露了專職工作人員數量,平均為4.5人。但從訪談來看,許多家族企業出資成立的基金會中,相當多的工作人員雖然專職為基金會工作,但卻是與該家族企業而非基金會建立了法律上的勞動或雇傭合同,因此造成基金會專職人員看上去很多,但從法律隸屬關系上卻較少。所以,平均人數4.5人,并不代表只有4人專職負責或參與基金會的實際運營管理工作。

根據各基金會對員工流失原因的回復,選擇比例最高的是“職業發展受限”,占到30%;第二為“薪資水平低”,占到20%。少數基金會認為“職業的社會認同度低”“價值觀不匹配”以及“對基金會管理情況不滿意”也是導致員工流失的因素。

九成以上基金會定期披露信息,自媒體成基金會與公眾溝通主渠道。問卷調查顯示,90.91%的基金會表示有定期進行信息披露。但在開展具體項目時,45.45%的基金會表示會與公眾進行溝通,仍有三成基金會不與公眾溝通。在基金會與公眾就重大項目進行溝通的渠道選擇上,利用自媒體進行溝通、公關的比例占到了50%。排名第二的溝通方式是官方網站,占到了33%。17%的基金會會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上進行宣傳。

中國家族企業公益基金會面臨的挑戰

家族企業對基金會有較強干預和控制。

首先,基金會戰略受捐資企業影響最大。問卷分析顯示,只有27.27%的基金會是由理事會自行“制定組織戰略和規劃”,更有36.36%的基金會,其組織戰略是根據捐資企業的意見進行制定的。

其次,基金會與捐資企業價值觀高度關聯與認同。45.45%的基金會在對“基金會價值觀與捐資企業價值觀的關聯度”進行自評打分時,分別選擇了代表關聯度較高的4分和“價值觀完全一致”的5分,總體平均4.36分的總評分也反映出捐資企業對基金會的深層次影響。

第三,過半基金會運營受捐資企業干預。問卷回復顯示,63.64%的基金會表示在運營管理過程中會受到捐資企業的干預。這些干預,集中體現在對基金會的財務、資金方面,其次是組織戰略規劃與落地、項目的設計與執行,對基金會的人事安排干預最少。

亟需提升項目執行力和傳播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基金會工作人員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項目規劃與執行能力”,以及“傳播與公關能力”。各有近一半的基金會選擇了上述兩種能力建設。

期待健全并具可操作性的外部政策?!按壬平M織運營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稅收繳納、資金運用、行為禁止等)”和“政策有,但可操作性不強”,被基金會視為最大的政策挑戰,各有36.36%的基金會選擇了上述兩大挑戰。

與合作伙伴合作時,項目策劃和溝通問題成主要挑戰。54.55%的基金會在與合作伙伴開展項目時遇到過困難,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基金會表示合作順利。在這些困難中,62.5%的基金會認為挑戰主要集中在“項目策劃問題”和“溝通問題”上,50%的基金會表示在“資金運用問題”上存在困難。

項目同質化嚴重。近一半基金會表示遇到同質化競爭,這些基金會中又有42.86%的選擇重新規劃項目以求項目差異性,只有28.57%的基金會選擇繼續按計劃推進原項目。

建議

根據在研究過程的上述發現,課題組建議中國家族企業公益基金會應與家族企業保持距離,以保證機構獨立的價值觀,并保持戰略的長期和一致性。在組織機構和團隊建設上,注重員工公益情懷的同時更要注重其專業能力,如項目策劃與執行、傳播溝通等能力的培養。要注重公益創新,應對項目同質化挑戰。宜眼光長遠,基金會資助要有耐心,著眼項目及產出的長期影響力。

識別二維碼下載報告完整版: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