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駐華使節評說十七大】“社會福利國家原則是中國可以考慮的”——專訪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
如果我們評價自己的經驗,社會福利國家原則是中國可以考慮、可以考察的一個原則。
編者按:中共十七大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就是把“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而這一新的治國理念的產生,無疑是吸收了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特別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為此,《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古巴、德國駐華大使和俄羅斯駐華參贊,請他們結合本國的實際,談談對十七大、“科學發展觀”,以及中國改革的感想和建議。
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 郭力/圖
歡迎中國將來更關注平衡發展
南方周末: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就是 “科學發展觀”,我相信可能德國大使館也注意到了,大使先生怎樣看待中國國家和中國共產黨提出的 “科學發展觀”這一個理念?
施明賢:當然,我是非常密切地關注十七大。
我從中共總書記主席胡錦濤的報告中,還有媒體上進行的討論中,已經有這么一種理解,好像科學發展觀這個概念、想法已經從方法方面和政策方面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新的出發點。
從方法方面來講,我覺得將來中國政府或中國的決策者,他們不怎么注重一些理論和意識形態方面的標準,而將會更真實地關注到實際情況來進行或者來制定決策。
從政策方面來講,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說以后中國的目標是要和諧地、比較協調地來發展?!翱茖W發展觀”這個理論跟可持續發展有一些類似,而我們在歐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在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歐洲和德國屬于世界上最老的經濟大地區和經濟大國,我們在歐洲和德國還是比較晚才明確發現,如果我們要保持一個良好的、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的話,我們也必須關注環保,也必須保持我們的生態,因為這些是我們生存最基本的基礎,沒有這些或者破壞這些的話,那就沒法說到一個經濟方面的發展。所以現在歐洲和德國非常關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
對于社會福利體系來講,我們認識到,只有貧富之間有著相當的平衡,一個社會才能夠穩定,所以我們應該使更多的人來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只有這樣,社會才會穩定。
“社會福利國家原則”可供中國參考
南方周末:大使先生,你們有哪些被事實證明是成功的經驗,能不能介紹一下?
施明賢:其實我非常有興趣觀察貴國對這個問題所進行的討論和爭論。眾所周知,歐洲最近100年對這個問題也進行過非常激烈的爭論和討論?;仡櫼幌碌聡鴼v史,我們從魏瑪共和國失敗中吸取的最大教訓就是:把社會福利國家這個原則納入到我們的憲法當中。除了社會福利國家這一原則外,我們還有民主和法治國家這兩個原則,這三個最基本原則已經是我們聯邦德國的三大支柱。我們覺得通過制度保障,我們德國每個公民都有權利保障他們生活中所面臨最大的威脅,也就是生病、失業、養老。通過這種方式,公民能夠向政府、社會要求在這些情況下的幫助。我們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建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也就是全社會來保證負責各個公民的這么一個平衡。
南方周末:在你看來,把社會福利國家、民主和法治這三個原則寫入憲法,這是一條經驗?
施明賢:我們1949年建立我們憲法的時候,把社會福利國家原則寫入憲法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在市場經濟中,國家是中立的力量,但市場經濟對個人也包含著一些威脅和挑戰,而國家的任務,就是要保護個人在這種情況下,碰到這種困難和挑戰時能夠應對。從德國能夠看到,社會福利國家原則納入憲法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發展基礎,它使德國在上個世紀50年的時間當中得到快速、穩定的發展。
當然,我們也知道中國的情況跟德國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一方面是中國的人口數字比我們德國大得多;第二個中國的領土面積比我們大得多;而且中國從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方面來講,也跟我們完全不一樣。
如果我們評價自己的經驗,社會福利國家原則是中國可以考慮、可以考察的一個原則。
民主、法治和社會福利國家原則應納入憲法
南方周末:大使先生對科學發展觀這個理念本身,以及落實這個理念有什么寶貴的建議?
施明賢:首先我必須得說,我作為德國駐華大使,我并沒有處在一個向貴國政府提出建議的位置,再加上我剛剛到中國這么短時間,提出意見對我來講,是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已經很深入認識到,你們中國最近達到些令人神往的成就,而且你們完全有理由對這些成就感到驕傲。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盡管我們兩國很多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況,在人口、經濟、政策、政治制度等等方面有不同框架條件,我們還是必須保持對話,只要有這種對話,我們就能夠達到我們共同目標,就是說提高我們兩國人民生活水平。
我覺得在這方面,中國和德國已經有很穩定的基礎,所以我們有能力互相交換我們的意見。在這種對話當中,我國政府能夠向中方介紹,自己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同時,我們也希望得到中方的意見。
其實我們到現在為止,主要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對話機制:一個是法制國家對話,第二個是人權對話,第三個是我們兩國國家的戰略對話。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能否比較廣泛地交換意見,能夠互相學習,一起去解決一些問題。
南方周末:你剛才談到德國方面的經驗,中國學者也非常重視德國在社會福利方面的經驗。不知大使有沒有考慮過給中國學者提供更多便利,幫助他們了解德國的民主社會主義、社會福利機制等方面的內容?
施明賢:對社會發展這個議題加強學術交流是很好的辦法。
在公民社會這個框架下討論這些問題,能夠非常廣泛地進行這方面的計劃。
因為如果要評價能否把其他國家經驗納入自己國家的現實,需要很多專家來研究,如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都需要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在上世紀90年代和19和20世紀,歐洲這些領域的情況。這些研究之后,才能夠決定中國的現代情況和歐洲當時情況有什么樣的區別,什么樣的共同點。只有這樣,才能夠考慮是否需要借鑒一些經驗和模式。
要重申的是,對德國來說,把法治國家原則,民主原則和社會福利原則納入到憲法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是我們的一個經驗,值得學者研究。
(王春燕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