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海外,“責任加身”是必由之路
發自:南方周末
向前跳躍176位,這是碧桂園在世界500強榜單交出的成績單。
2019年7月22日,美國《財富》雜志公布2019年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國上榜企業數量首次超過美國。而且在排名上升的企業中,中國企業的數量占比最多,也出現了像上升176位的碧桂園這樣大幅增長的企業。
中國企業在國際上影響力的上升,與戰略性的“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密不可分。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深入推進,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新機遇。2013年至2018年,中國累計同122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0份政府間合作文件,共同建設“一帶一路”。
掌握國際標準,建立國際視野,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效,成為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秘訣”。
揚帆海外,尋找新的增長點
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形勢下,中國企業揚帆海外的積極性依然高漲。
五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進出口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貿易和投資總體保持增長態勢。
2019年7月25日-26日,由南方周末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在廣州舉行。與往屆年會不同的是,此次會議首次設置了“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論壇”,專門就中國企業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進行探討。
議程變化的背后,也體現了傳媒業對新時期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挑戰的洞察。
土生土長并扎根于廣東順德北滘小鎮之中的碧桂園一躍成為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上排名上升最快的企業,而且率先抓住了“走出去”的機遇,跟國內外頂尖的機構合作建造智慧城市,在馬來西亞打造“森林城市”。
森林城市-全景圖(大城初現)
“森林城市”選址位于經濟快速增長的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經濟特區,地處東盟戰略區位,緊鄰新馬第二通道。規劃近30平方公里,包含四座島嶼、休閑養生度假區及建筑工業化產業園。
在“造城”的同時,如何推動馬來西亞的產業轉型升級,這是碧桂園集團在規劃設計森林城市一開始就思考的問題。
在海外經營中發展可持續能力,不僅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碧桂園所到之國的基礎設施聯通,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而且為碧桂園融入當地,獲得社區信任和尊重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作為一座國際產能合作新城,森林城市推動了“一帶一路”和周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帶著優勢產能、優質裝備和技術標準“走出去”。
通過規劃旅游會展、醫療保健、教育培訓、外企駐地、近岸金融、電商基地、新興科技、綠色與智慧產業等八大可持續活力產業,碧桂園森林城市正在吸引全球優秀企業進駐和國際資本投資。
然而,在擁抱新機遇的同時,挑戰也隨之而來:國際社會對中國企業的海外可持續發展表現更加關注;“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區域建設提出更高要求;中國企業開展跨文化管理,實現從“走出去”到“融進去”的訴求更加迫切。
在大多數企業中,社會責任仍然游離在經營管理之外,沒有建立起系統的社會責任推進管理體系和發展戰略,缺少專業的人才隊伍,這些不足在海外經營中變得更加突出。
掌握國際標準,建立國際視野,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效,成為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破題之首。
風險并存,被忽視的社區和環境
對于“走出去”,中國企業雖然非常謹慎,但對風險的預估,卻與實際情況有不少的出入。
一般認為,海外經營的風險,表現在東道國政權更迭產生的政治風險、安全風險,匯率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對法律了解不足的合規風險,以及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社區和環境風險。
中國企業往往對政治和市場因素更為關注,然而,政治和市場因素是不可控的。
而一定程度上企業可控的社區和環境風險,卻往往會被忽視,這很可能為企業經營風險的爆發埋下伏筆。
“這種風險認識會導致民營企業海外風險管理實踐的不平衡?!睂<冶硎?。
事實上,這并非只是民營企業的認知偏差。在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中,包括國有企業在內,對社區和環境風險的認知普遍不足。
2018年4月,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大約1000名居民對一家中吉合資公司所屬的黃金冶煉廠進行破壞,理由是他們認為工廠建設會破壞當地環境。
這并不是個例,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水電、路橋、港口等基礎建設的過程中,這樣的事例時有發生。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區域建設,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東道國的基礎設施聯通,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走出去”過程中,環境保護領域卻被詬病最多,針對這種情況,一些企業也開始不斷提高自身要求。
森林城市垂直綠化
作為國際認可度上升的企業之一,碧桂園集團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王繼贏表示,碧桂園較早認識到社會和環境的風險,也在極力避免?!吧殖鞘小表椖孔砸巹澲蹙椭铝τ诃h境保護,在企業發展和社會和諧中取得平衡雙贏。
一方面,碧桂園將自身建設對當地環境的影響降低最低,比如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化生產,提高建筑構件的標準化生產,減少建筑材料浪費,以及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其建筑工業化產業園一期工廠已于2017年投產,設計年產26萬立方米建筑材料,相當于1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所需構件,已實現單體廠房產能供給亞洲,并獲《大馬紀錄大全》頒發“全馬最大全自動化建筑工業化基地”證書。
另一方面,碧桂園一直在對環境進行有效補償,比如開展海草和紅樹林等植物保護,對生產污水按照高于當地政府環保要求的標準進行回收處理,在森林城市建立可循環用于清潔、灌溉的生態水系。
2015年9月,碧桂園森林城市獲得馬來西亞環境部頒發的環境評估通過報告,在隨后的開發過程中,森林城市立足當地地緣優勢和海洋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性開發——通過整合優質的旅游資源、生態資源、海洋環境,同時導入產業資源,實現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生態保護。
綠色運營,進入可持續發展新階段
要求中國企業在海外經營時,關注當地社區和環境風險、創造經濟社會環境綜合價值,是符合當下的時代背景的。
2015年9月,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獲得通過,議程為人類未來15年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17項目標,旨在以綜合方式解決經濟、社會、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
議程強調,私人商業活動、投資和創新“是提高生產力、包容性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的主要動力……呼吁所有企業利用它們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來應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中國政府承諾并積極推動2030議程的施行。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本身與聯合國2030議程的目標是一致的。
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三屆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目標、原則和實施路徑上高度契合,中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致同意將共建“一帶一路”同落實2030議程有效對接。
中國要求企業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和運營管理,在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的影響。
不僅如此,中國還鼓勵企業參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投資。促進企業按屬地化原則進行經營管理,積極幫助當地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嚴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廣泛開展各類公益慈善活動。
典型的例子就是森林城市,碧桂園探索出了一條可以避免加重政府的債務負擔,實現項目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產城融合新模式。
通過建設一流的各類配套設施,如人才公寓、醫院、學校、商業中心等,森林城市的產業新城成為了人才宜居之所,也間接激發了整個產業新城的商業活力,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入駐。隨著森林城市產業園區的逐漸成熟,產業發展服務將取代城市配套部分,成為森林城市主要的收入來源,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良性循環。
森林城市產城融合模式的創新之處在于,項目依靠不斷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覆蓋項目的前期投入。
這種全部依靠自有資金投入,不增加當地政府債務負擔的新模式,實現了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全面提升。
由此可見,以“一帶一路”為動力的新階段,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正處在全球可持續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是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市場主體,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成為中國企業進一步提升國際化水平、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要求。
融進社區,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感
挑戰雖然巨大,但也無需妄自菲薄。
例如,森林城市已經為馬來西亞柔佛州經濟及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促進效應。
截止到2019年1月,森林城市為當地政府貢獻超過2億馬幣的稅收,并為當地160家公司帶來16億馬幣的合作機會。到目前為止,森林城市的員工本地化率超過80%。項目共為上下游建筑業提供了近萬個就業機會,為州政府帶來超過5000萬馬幣的個人所得稅。
如果說這些只是中國企業追求自身經濟收益時,必然造成的結果。那么,推動東道國產業升級、執行高于當地標準的環保要求、開展社會公益等,則成為一些有遠見的中國企業的主動擔當。
如何在海外經營中提升較為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能力?
碧桂園的經驗是:積極保護環境,承擔社會責任,融入當地,獲得社區信任和尊重。
森林城市為馬來西亞柔佛州帶來了大量的國際游客及投資者。在教育產業方面,作為美國嘉德圣瑪麗學校海外唯一一所分校的嘉德圣瑪麗森林城市國際學校已正式開學;醫美中心入駐實現醫療產業升級,商業街更有超55家商家開業,全年吸引近23萬人次到訪參觀。
人流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消費,極大促進了當地的旅游業、酒店業、零售業、餐飲業的發展。
鑒于森林城市負責任的經營和給當地帶來的巨大的就業機會,2019年2月,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為森林城市頒發獎章和證書,表彰森林城市在企業社會責任上所做的貢獻。2019年3月,森林城市獲得東南亞聯盟地產獎項頒發的最佳可持續綠色發展獎。
2019年2月 馬來西亞首相哈蒂爾為森林城市頒發企業社會責任表彰和證書
雖然短期看,這些做法對企業增益不大,然而碧桂園認為,這些是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對于當地政府以及企業而言,后續良好的互動和的發展,益處更為長遠。
“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促進區域“共同發展”,實現區域“共同繁榮”。類似碧桂園這些先行者,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但是也必須看到,經過揚帆出海的初始階段,進入國際化開拓的中后期,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更加艱巨?!白叱鋈ァ笔且粋€長期的過程,企業必須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開展社會責任實踐。
畢竟,在最新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中,盡管中國企業的銷售收益在整體迅速提升,但是盈利能力并沒有達到世界500強的平均水平。要逐浪海外,成長為受人尊敬的跨國企業,那么“責任加身”、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便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