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銳:在中國出生的奧運金牌獲得者
假如您問,哪一位在中國出生的人,獲得了第一塊奧運會金牌,十有八九會說錯。
責任編輯:劉小磊
埃里克·利德爾全家人合影。自左至右:詹妮、瑪麗、詹姆斯、歐內斯特、埃里克和羅伯特。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15日《南方周末》)
假如您問,哪一位在中國出生的人,獲得了第一塊奧運會金牌,十人當中恐怕有九個會說是許海峰:1986年7月29日,這位神射手實現了“零的突破”,為國爭了光。
不過,這一答案并不正確,因為沒有仔細審題:在中國出生的運動天才,不一定都有機會代表中國國家隊參賽。1902年1月16日清晨6點28分,有個蘇格蘭男嬰在天津馬大夫紀念醫院(地點在今天津口腔醫院)出生,后來取名李愛銳。他很快就長成了一個優秀運動員,到22歲的時候,在1924年巴黎夏季奧運會上破了400米跑的世界紀錄,贏得了冠軍,并在200米賽跑中摘取銅牌。如果他參加當時輿論公認他最有競爭力的100米沖刺,肯定還能拿回一塊獎牌,而且很可能是金牌,因為那是他最拿手的項目。不巧的是,大會把百米跑安排在星期日,不能更改。李愛銳作為虔誠的基督徒,不肯在安息日參與任何世俗的事功。有一部獲得了1981年度最佳影片等四項奧斯卡獎的小制作電影,叫做《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敘述的就是李愛銳的故事。電影里說他在橫渡英吉利海峽時才知道100米賽跑是排在周日進行,他經過思想斗爭才決定不參加比賽。歷史事實是賽程表幾個月之前就發到運動員手中,而且從一開始李愛銳就根本沒有過周日參賽的想法。在教練的指導下,他進行了數周的賽前訓練,準備參加400米和200米的比賽。在放棄100米賽的同時,他還放棄了4×100米接力賽和4×400米接力賽,因為那些也是安排在同一天的。
和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出生在天津的運動健將李愛銳,英文名字是Eric Henry Liddell,綽號“蘇格蘭飛人”(the Flying Scotsman)。他出生在華北,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在天津長到五六歲,父母帶著全家回到英國,把他和8歲的哥哥羅伯特·利德爾(Robert Liddell)留在倫敦,進入專收傳教士子弟的寄宿學校,地點在倫敦郊外的布萊克·希斯。然后他們的父親只身回到天津繼續傳教。母親瑪麗·利德爾(Mary Liddell)帶著他們的妹妹詹妮陪著兩個男孩在倫敦,一年多以后,眼看著兩個孩子適應了寄宿學校的生活,瑪麗才帶著詹妮回到丈夫身邊。
1912年,李愛銳10歲的時候,那個寄宿學校遷到了倫敦城南的茂汀罕區,取了新的校名,這就是后來頗有名氣的伊爾薩姆學院(Eltham College)。有了比以前寬敞的校園,孩子們的體育運動機會增加了。兩兄弟都很喜歡每周兩次的橄欖球賽。幾年下來,積極參與橄欖球的結果是李愛銳兩次鎖骨骨折。而每年一次的賽跑,他們兄弟倆連續幾年都是第一和第二。除了體育,李愛銳也喜歡伯力(D. H. Burleigh)先生的化學課。我見過該校保存的一張老照片,李愛銳坐在化學實驗臺前的高凳上,很認真地觀察手中的試管。
1920年,李愛銳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