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流放制度如何加速沙皇俄國的覆滅?
對于深受蘇俄文學影響的一代中國人而言,西伯利亞是一個遙遠而熟悉的地名。提起這個“沒有屋頂的大監獄”,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這樣的景象:一群戴著鐐銬的犯人,在冰雪茫茫的苦寒之地,艱難地前行或勞作,內心充滿悲憤和絕望。
責任編輯:劉小磊
《死屋:沙皇統治時期的西伯利亞流放制度》[英]丹尼爾·比爾著,孔俐穎譯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15日《南方周末》)
隨著西伯利亞的監獄人口出現爆炸式增長,革命的群眾基礎也在西伯利亞迅速擴大。
對于深受蘇俄文學影響的一代中國人而言,西伯利亞是一個遙遠而熟悉的地名。提起這個“沒有屋頂的大監獄”,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這樣的景象:一群戴著鐐銬的犯人,在冰雪茫茫的苦寒之地,艱難地前行或勞作,內心充滿悲憤和絕望。
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到契訶夫的《薩哈林旅行記》,從十二月黨人到波蘭革命者,關于西伯利亞流放者的故事和詩句始終令人難以忘懷,其中既有對道德靈魂的無情拷問,也有對自由人性的贊美歌頌。然而在文學精神之外,一般人很少了解西伯利亞流放制度具體是如何起源并運轉的;這種意在維護沙皇統治權威的制度,為何卻加速了帝國的覆滅?
西伯利亞流放制度的起源
《死屋:沙皇統治時期的西伯利亞流放制度》(The House of the Dead:Siberian Exile Under the Tsars)出版于2016年,作者是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歷史系高級講師丹尼爾·比爾(Daniel Beer)。此書問世后備受矚目,并于次年贏得全球獎金最高的歷史著作獎“坎迪爾獎”(Cundill History Prize,獎金為7.5萬美元)。丹尼爾·比爾利用藏于莫斯科、圣彼得堡的中央檔案和西伯利亞城市的地方檔案,以及各種文學作品、回憶錄和信件,還原了從1801年亞歷山大一世加冕到19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