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LPR來了,對市場有何影響?

貸款利率并軌不再只是說說,而是真的要落地了!

昨天(8月16日)國常會提出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在原有1年期品種基礎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品種,由各報價銀行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方式報價。

今天,央行的動作隨即跟上!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

貸款利率并軌不再只是說說,而是真的要落地了!

昨天(8月16日)國常會提出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在原有1年期品種基礎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品種,由各報價銀行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方式報價。

今天,央行的動作隨即跟上!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

昨日(8月16日),國常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會議,部署運用市場化改革辦法推動實際利率水平明顯降低和解決"融資難"問題等,確保實現年初確定的降低小微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1個百分點的任務目標。

今日(8月17日),央行立即響應,放出大招,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

央行強調,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提高LPR的市場化程度,發揮好LPR對貸款利率的引導作用,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LPR,全稱loan prime rate,貸款基礎利率,指的是金融機構對其最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央行: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

今天(8月17日),央行“放大招”,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

此次LPR改革的幾大要點:

1、報價頻率:由原來的每日報價改為每月報價一次,央行稱,這樣可以提高報價行的重視程度,有利于提升LPR的報價質量。央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遇節假日順延)9:30分公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公眾可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和央行網站查詢。

2、報價方式:原有的LPR多參考貸款基準利率進行報價,現改為按照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MLF)加點形成,所參考的MLF期限以1年期為主,這相當于今后LPR直接與政策利率掛鉤。

3、期限品種:在原有的1年期一個期限品種基礎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種,為銀行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等長期貸款的利率定價提供參考。

4、報價行數量:在原有的10家全國性銀行基礎上增加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各2家,擴大到18家。

5、新LPR在貸款定價中的應用:自即日起,各銀行應在新發放的貸款中主要參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定價,并在浮動利率貸款合同中采用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作為定價基準,銀行的1年期和5年期以上貸款參照相應期限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定價,1年期以內、1年至5年期貸款利率由銀行自主選擇參考的期限品種定價。存量貸款的利率仍按原合同約定執行。

6、新LPR應用情況納入MPA考核:各銀行不得通過協同行為以任何形式設定貸款利率定價的隱性下限,企業可以舉報銀行協同設定貸款利率隱性下限的行為。央行將把銀行的LPR應用情況及貸款利率競爭行為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督促各銀行運用LPR定價。

央行答記者問:

為什么要完善LPR?

1、為什么要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

答:經過多年來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目前我國的貸款利率上、下限已經放開,但仍保留存貸款基準利率,存在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并存的“利率雙軌”問題。銀行發放貸款時大多仍參照貸款基準利率定價,特別是個別銀行通過協同行為以貸款基準利率的一定倍數(如0.9倍)設定隱性下限,對市場利率向實體經濟傳導形成了阻礙,是市場利率下行明顯但實體經濟感受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是當前利率市場化改革需要迫切解決的核心問題。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提高LPR的市場化程度,發揮好LPR對貸款利率的引導作用,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2、新的LPR是如何形成的?

答:新的LPR由各報價行于每月20日(遇節假日順延)9時前,以0.05個百分點為步長,向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提交報價,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后算術平均,向0.05%的整數倍就近取整計算得出LPR,于當日9時30分公布,公眾可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和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查詢。與原有的LPR形成機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幾點變化:

一是報價方式改為按照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形成。原有的LPR多參考貸款基準利率進行報價,市場化程度不高,未能及時反映市場利率變動情況。改革后各報價行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的基礎上加點報價,市場化、靈活性特征將更加明顯。其中,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中期借貸便利期限以1年期為主,反映了銀行平均的邊際資金成本,加點幅度則主要取決于各行自身資金成本、市場供求、風險溢價等因素。

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個期限品種基礎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種,為銀行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等長期貸款的利率定價提供參考,也便于未來存量長期浮動利率貸款合同定價基準向LPR轉換的平穩過渡。

三是報價行范圍代表性增強,在原有的10家全國性銀行基礎上增加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各2家,擴大到18家。新增加的報價行都是在同類型銀行中貸款市場影響力較大、貸款定價能力較強、服務小微企業效果較好的中小銀行,能夠有效增強LPR的代表性。

四是報價頻率由原來的每日報價改為每月報價一次。這樣可以提高報價行的重視程度,有利于提升LPR的報價質量。2019年8月19日原機制下的LPR停報一天,8月20日將首次發布新的LPR。

3、完善LPR形成機制能否降低實際利率?

答:通過改革完善LPR形成機制,可以起到運用市場化改革辦法推動降低貸款實際利率的效果。

一是前期市場利率整體下行幅度較大,LPR形成機制完善后,將對市場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

二是新的LPR市場化程度更高,銀行難以再協同設定貸款利率的隱性下限,打破隱性下限可促使貸款利率下行。監管部門和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將對銀行進行監督,企業可以舉報銀行協同設定貸款利率隱性下限的行為。

三是明確要求各銀行在新發放的貸款中主要參考LPR定價,并在浮動利率貸款合同中采用LPR作為定價基準。為確保平穩過渡,存量貸款仍按原合同約定執行。

四是中國人民銀行將把銀行的LPR應用情況及貸款利率競爭行為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督促各銀行運用LPR定價。

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還將會同有關部門,綜合采取多種措施,切實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一是促進信貸利率和費用公開透明。嚴格規范金融機構收費,督促中介機構減費讓利。

二是強化正向激勵和考核,加強對有訂單、有信用企業的信貸支持,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三是加強多部門溝通協調,形成政策合力,多措并舉推動降低企業融資相關環節和其他渠道成本。

18家報價行披露,

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入圍

17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披露了最新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報價行。

公告顯示,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浦東發展銀行、中國民生銀行、西安銀行、臺州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廣東順德農村商業銀行、渣打銀行(中國)、花旗銀行(中國)、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為最新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報價行。

利率變動都會更靈敏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國信分析師王劍在最新研報中分析,整個貸款存量、增量的利率變動都會更靈敏。

一是18家先形成自己的市場化定價,然后向中心以“MLF基礎上自由加點浮動”的形式報出:

LPR= average(18家銀行的“MLF+點”)

二是其他銀行最后貸款定價時,在LPR基礎上自由浮動:

貸款定價=LPR*(1+上下浮倍數)

只要這兩點自由能夠保證,那么整個定價過程其實是充分市場化的,定價最終是由供需對比決定的(部分品種因行業調控原因,可能另行規定,比如按揭、小微)。因此,最終引導利率下行的因素,最為主要的還是近期信貸需求弱,導致定價下行。如果貸款供不應求(像2017年那樣),那么市場化的定價便會上升。

新模式和原來的模式相比,并不是新的方式下利率一定往下掉,而是傳導流程變化。原來,貸款定價也是在官定基準利率基礎上可自由浮動:

貸款定價=官定基準利率*(1+上下浮倍數)

所以,原來的模式,理論上也是充分市場化的,畢竟新簽合同的上下浮動倍數是自由的。但是,原來模式的問題在于,官定基準利率粘性太強,常年不動,不利于政策引導利率變化(尤其是如果官定基準利率不動,約定好了上下浮倍數的存量合同的利率就不動了)。

而新模式下,LPR跟18家銀行的報價相關,這18家銀行的定價首先能夠市場化變動,LPR隨之變化,那么按LPR上下浮簽訂的存量貸款合同,利率也會跟著變動。因此,整個貸款存量、增量的利率變動都會更靈敏。

此前,LPR對利率市場化所起到的實質作用有限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LPR,全稱loan prime rate,貸款基礎利率,指的是金融機構對其最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因此理論上,全市場不應當有貸款享有比LPR更低的利率。

同時銀行根據借款人的信用情況,考慮抵押、期限、利率浮動方式和類型等要素,在LPR基礎上疊加信用利差作為貸款利率。LPR制度起源于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此外加拿大、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印度、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均實踐過這一方法。

華泰分析師張瑜此前分析稱,作為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重要一環,央行于2013年啟動運行LPR。但無論在定價還是業務應用上,此前LPR對利率市場化所起到的實質作用都十分有限。

在定價上,LPR利率報價基本上完全跟隨貸款基準利率變化。在推廣上,應用LPR定價貸款占比極低。實行近1年后LPR貸款占比僅達2%。且參照LPR定價的貸款,本質上仍掛鉤于貸款基準利率,徒有其表。在業務應用上,LPR定價貸款主要投向企業客戶和短期限貸款。在對利率變化敏感的長期貸款上,LPR的推廣存在難度。

以改革的方式達成貸款“降息”的作用

為什么要進行改革?

聯訊證券李奇霖分析稱,主要是為了提高央行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由于銀行表內FTP定價此前多數存在兩套體系,一套是基于市場利率定價,適用于金融同業市場,另一套是基于存貸款基準利率,適用于存貸業務。

在兩套FTP定價體系下,市場利率的下滑無法有效傳導至銀行貸款利率這一端,導致貨幣政策寬松的效果傳導至實體經濟的效果有限。

同時,由于銀行在貸款端定價錨定的是貸款基準利率,上浮與下浮的比例依然受到隱性的制約,對于部分高風險的客戶,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定價,導致金融信貸資源無法有效輸送至政策扶持的高信用風險中小微企業,而是大部分集中在房地產等具有優質抵押品的行業。

因此,為提升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更好發揮利率價格對資源配置的功能,有必要推進貸款利率市場化。

李奇霖分析稱,實體經濟的貸款利率整體趨于下行,以改革的方式達成貸款“降息”的作用。

央行答記者問表示,在LPR形成機制完善后,市場利率的下行會更多的反映在貸款端,可見貸款利率后期可能會滯后反映前期市場利率的大幅下行。

但具體的幅度與變化,需要等到下周二報價正式出來才能知道,未來央行貨幣政策的改變對實體經濟的提振效果也會更強。

利率并軌對銀行影響幾何?

貸款利率并軌對銀行來說將會帶來不小的沖擊,涉及銀行如何管理風險、IT系統如何調整等多方面,整個行業的分化或將進一步加劇,對一些銀行來說短期內會侵蝕存貸款利差。

這是因為,從銀行角度看,今后貸款報價除了要更多參考MLF利率水平外,決定貸款成本的,存款等負債端成本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而目前,銀行存款利率仍是在存款基準利率的基礎上確定,這可能會帶來“非對稱降息”的效果。

平安證券宏觀團隊認為,利率并軌后銀行的信貸利率會下降,存貸款息差收窄,銀行可能會下沉信用資質,信貸風險監測和定價能力需要大幅提升。一旦存款利率實現了市場化,銀行的負債成本整體上行,部分銀行可能不得不提升貸款利率,該階段是銀行經營壓力最大的時期。

國信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劍表示,以我國為例,在未來更為理想的傳導狀態下,存款利率一定程度上向更低的貨幣市場利率回歸,貸款利率也隨著整體負債成本下降而下降,利差確實有可能是保持穩定的。但是,除利差之外的影響確實又是值得警惕的,主要體現為行業內部的分化,各銀行存貸款業務基礎不一。

王劍認為,一般來說,小銀行受影響更大。部分銀行為保住利差放松了信貸標準,或者參與了惡性價格競爭,均有可能造成負面影響,主要是資產質量問題。而對于業務基礎好、風險定價能力強的銀行,則能夠平穩度過改革期。同時,保持嚴格監管,遏制銀行為了利差而鋌而走險,也非常重要。因此,預計我國在未來的并軌關鍵期,行業監管依然會保持高壓態勢。

因此,對銀行來說,利率并軌的過程中,修煉“內功”顯得迫在眉睫。王劍表示,目前,利率市場化形式上已經完成,最后的步驟更多體現在銀行的“內功”錘煉上。全行業面臨幾項艱巨的任務:

(1)需盡快建立健全科學內部定價能力和風險定價能力。

(2)盡快建立健全利率和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在利率完全市場化環境中,肯定會意味著利率波動、資金波動的加大,銀行的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加大,需要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能力。

(3)盡快找到自身的客戶定位。一般而言,利率市場化全面完成后,債券市場利率與信貸利率會較接近,存貸款業務“脫媒”會加劇,不同的銀行需要找準自己的差異化戰略定位。未來優質大中型企業貸款脫媒,大型銀行會為之提供綜合金融服務,而中小微企業難以脫媒,會成為中小銀行的主戰場。

對貸款申請人有何影響?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LPR新報價機制自8月20日起正式實施,自即日起,各銀行的新發放的貸款中將主要參考LPR利率定價,央行要求,并在浮動利率貸款合同中采用LPR為定價基準。也就是說,本月20日以后的新增貸款,無疑將會降低貸款實際利率,達到“降息”的效果。至于存量貸款的利率定價,為了平穩過渡,存量貸款的利率仍按原合同約定執行。

民生銀行首席宏觀研究員溫彬對記者表示,目前銀行體系的流動性較為充裕,銀行資金面比較寬裕,以當前1年期MLF3.3%的利率水平看,加點之后形成的新LPR利率,會比現有的4.31%左右的LPR利率有所回落。LPR利率回落后,對于新發放的貸款實際利率也會有所下降,從而達到了運用市場化改革辦法推動實際利率水平降低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新LPR機制形成后,盡管短期內施行新老劃斷,但并不意味著存量貸款合同不會切換到以LPR為定價基準,只是需要平穩過渡。央行有關負責人稱,在原有的1年期一個期限品種基礎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種,為銀行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等長期貸款的利率定價提供參考,也便于未來存量長期浮動利率貸款合同定價基準向LPR轉換的平穩過渡。

此外,為督促各銀行運用LPR定價,央行還明確,將把銀行的LPR應用情況及貸款利率競爭行為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同時,要求各銀行不得通過協同行為以任何形式設定貸款利率定價的隱性下限,企業可以舉報銀行協同設定貸款利率隱性下限的行為,央行嚴肅處理銀行協同設定貸款利率隱性下限等擾亂市場秩序的違規行為。

對房地產、A股有何影響?

房地產

李奇霖分析稱,對房貸來說,考慮到房貸目前仍屬于安全屬性優質的資產,房貸利率或將下行,有利于房地產銷售,但在房地產嚴格調控的大背景下,利好程度有限,且信托貸款支持房企通道被進一步壓縮,土地購置和房地產投資增速將繼續下行。

A股

對銀行股來說,盈利上整體對中小銀行更不利,因為此前中小銀行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貸款占比高,利率也很高,這次國常會確定降低貸款利率以及央行發布LPR,將促使銀行降低貸款利率,此前銀行股因為擔心這一利空政策,而近期整體表現低迷,利空消息落地后,中小銀行股的股價表現未必下跌。因為中小銀行今年上半年盈利增速普遍不錯,新政策下,增速可能有所下降,考慮到估值因素,中小銀行整體仍有很大的市場上漲空間。

華泰分析師張瑜認為,未來LPR的繼續推進,對銀行提高風險定價能力、建立風險評估體系提出緊迫要求。特別是對中小行而言,應用LPR到貸款定價中,需要準確核算自身資金成本、客戶的信用溢價和期限的風險溢價。否則,簡單應用國有大行對客戶提供的定價標準,不一定能覆蓋自身經營成本,或引致虧損。

短期看,銀行息差首先受到壓縮,長期看,市場化環境對銀行資負配置能力、風險定價能力、金融市場投資能力都提出了更全面要求。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jjbd21)綜合自:央行官網、中國基金報(chinafundnews;泰勒)、券商中國(quanshangcn;孫璐璐)

網絡編輯:解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