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電話被打爆,吳亦凡信息50塊,這年頭誰還有個人隱私?
前些天,因《陳情令》人氣飆升的演員王一博被爆手機號泄露,被粉絲瘋狂騷擾。
前些天,因《陳情令》人氣飆升的演員王一博被爆手機號泄露,被粉絲瘋狂騷擾。
隨后,明星個人信息黑產被起底,諸多藝人的手機號、身份證、家庭住址、航班等個人信息在微博、微信、閑魚等渠道被明碼標價公開售賣,甚至有賣家聲稱:吳亦凡的戶籍信息只需要50元。
在網絡技術日趨發達的今天,不單是明星,普通人的個人信息安全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網購平臺向你精準推送各種商品,社交平臺見縫插針地為你推送量身定制的廣告,短信電話被各種垃圾廣告轟炸,我們幾乎處于“裸奔”狀態。
個人數據可以被抓取、泄露、販賣,個人隱私不復存在。而如今,這些數據甚至可以被用來操控民意,作為政客之間競爭的“武器”.......
聽起來或許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最近有一部紀錄片,就揭開了美國大選中的民意操控內幕。
《隱私大盜》
美國大選中,社交媒體的重要性毋庸贅言。
2008年美國大選,奧巴馬大量運用社交媒體為自己宣傳拉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每一屆總統候選人都將社交媒體視為競選的“虛擬戰場”。
2016年總統候選人特朗普更是緊跟前人的步伐,在社交媒體上打出一片天,擊敗勁敵希拉里,特朗普也因此被戲稱為“互聯網總統”。
在特朗普贏得大選的“網絡站隊”中,有一個身影絕對不可忽視,那就是本片中提到的一家大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
這家公司在2018年因涉嫌盜竊臉書5000萬用戶數據、助攻特朗普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獲勝,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最終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