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籌劃未來中國人的養老錢
如果未來僅有的十來年高成長成果讓發達國家投資者分享,而本國居民因為沒有本錢或因為本錢不多而沒有機會分享,那么十年后巨大規模的老齡人口誰來撫養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李慶雅
增加民眾財產性收入還需改革金融體系
■從前期改革中獲利的既得利益集團,成為阻礙下一步改革的力量——銀行業已成典型案例
■如果未來僅有的十來年高成長成果讓發達國家投資者分享,而本國居民因為沒有本錢或因為本錢不多而沒有機會分享,那么十年后巨大規模的老齡人口誰來撫養
7月28日,廣東省政府公布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其中,建設粵港澳金融合作平臺的設想,最引人注目。
廣東省的這種努力,直指中國金融改革開放極關鍵的一個課題,即如何通過金融開放促進金融發展。
服務越便宜,金融越發達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沒有世界一流的金融業就沒有世界一流的經濟強國。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最主要的職能,是將社會儲蓄轉化為有效率的生產性投資。社會儲蓄代表的是,現階段未被消費的、可用于生產性投資的產品和資源。通過銀行存貸款業務或股票債券市場的中介,社會儲蓄資金被轉移到實體經濟領域,用于真實財富的創造。這里金融業的職能是中介和配置:盡可能多地將儲蓄轉化為投資,通過投資項目的篩選,將社會資源分配到能最有效地創造真實財富的領域,即高成長產業和行業中的優秀企業。
政府機構都希望金融業占GDP的比重高。以銀行業為例,可以用存貸款利差乘以貸款規模來計量。從收入分配角度看,金融GDP可以分解為金融機構的薪水 (包括管理費用)、上繳的稅收和稅后利潤。金融GDP與金融服務的數量和價差正相關。而金融發展則意味著金融服務價差的縮小,也就是客戶享受金融服務的性價比提高。另外信貸規模擴張如果帶來后繼的壞賬,這些壞賬資產須從金融GDP和金融機構的利潤中扣除。
“未老先富”要靠金融革命
最近我在比較不同國家人口年齡結構時,發現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演變態勢與日本十分相似。中國只是整體上比日本年輕30歲左右。一國的撫養率(兒童和老人人數占總人口數)下降,意味著一國壯勞力和儲蓄人口的增加,因此勞動力和資本的充裕供給可以為經濟的高增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經濟全球化使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和市場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有效配置,也為東亞國家利用本國人口紅利和他國資源和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成功,創造了重要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