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080807)

有關公開市長手機、省長手機的媒體宣傳也在強化青天意識,中心思想是市長、省長如何親民、愛民和為民。讓大家感到興奮的無非是手機這種“親自接聽”的感覺,哪怕只是一種幻覺。

責任編輯:史哲

評審林楚方周虎城

No.1為什么百姓收入趕不上GDP增長

在“燕山大講堂”的演講,8月2日,作者:陳志武

如果把中國社會分成三個群體:政府、城鎮居民和農民,從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中,國家財政稅收翻了5.7倍,城鎮居民的收入翻了1.6倍,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翻了1.2倍,如果我們把國家的收入看成一個大餅,顯然政府從中得到的份額最多。

1766年乾隆朝廷一年的開支大約相當于205萬個北京工匠的總收入。2007年,美國聯邦政府的開支則相當于8500萬美國人一年的收入。如果換到現代中國,1978年國家的財稅相當于3.3億城鎮居民或8.5億農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以此為標準,1995年中國政府規模達到最小,但在2007年,國家財稅5.1萬億元大約相當于3.7億城鎮居民或12.3億農民一年可支配收入,這意味著中國政府規?;謴偷搅烁母镏?,甚至超過計劃經濟時期政府的大小。

另外,中國差不多有76%的資產性財富掌握在國家手里,這樣的配置結構意味著,如果中國GDP只增長8%、9%,老百姓能感受到的好處會非常少。因為老百姓更多的只能靠工資收入,他們很難從資產性財富升值中得到好處。

5.1萬億財稅,政府用于醫療、社會保障、福利總共6000億,等于GDP的2.4%,分到每個中國人頭上約461塊錢,相當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相比較美國相應的開支分到每個美國人頭上為5000美元,相當于美國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顯然,通過國家的二次分配為民生所作的貢獻也是極其有限的。

國家通過所有制掌握的財富,為了追求效果,最終大多投給了制造業等大工程,而對于民生如服務業、醫療則相對輕視,因為前者關乎形象,關乎政績。但這種投資,由于無法刺激消費的相應增長,只能依賴出口貿易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