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里仁:三十年北京交通三段堵車史
如果說自1984年以來,三段堵車史引發的交通策略的變革是被動的,有些尚停留在紙上,那么,奧運帶給北京交通的則是“質”的蛻變,且盛況空前。
責任編輯:朱紅軍 實習生 顧穎能
【奧運特刊 交通】
如果說自1984年以來,三段堵車史引發的交通策略的變革是被動的,有些尚停留在紙上,那么,奧運帶給北京交通的則是“質”的蛻變,且盛況空前。
有人戲說首都北京是“首堵”。我在北京干了三十多年交通,從一個普通的交警,到一個交通管理者,北京交通管理局原副局長,見證了北京交通30年變遷的歷史。其中三次大堵車的歷史,引發三次交通策略的大變革。
第一次是在1984年,改革開放才五年,這是北京歷史上的第一段擁堵經歷。當時的擁堵主要發生在交叉路口,比如崇文門五叉路口、西單、東單、新街口等。堵在路上的主要是卡車和自行車,當時還沒有什么小轎車。當時是進城容易出城難,因為人都住在二環以內,建國門外還是農田。人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堵車”,當時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