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腳下的夏日盛會
“在種子的四季變化中,展開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大框架,是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薄笆缊@之心”的最后一幕,是豎直的圓形地屏幻化成一個地球,靜謐地懸在黑夜的湖中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周建平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24期)
“在種子的四季變化中,展開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大框架,是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薄笆缊@之心”的最后一幕,是豎直的圓形地屏幻化成一個地球,靜謐地懸在黑夜的湖中
駐場光影秀《世園之心》每晚在媯汭劇場上演
乘電瓶車在北京世園會園區內穿梭,一條黃瓦聚成的頂在樹叢中若隱若現,正午時分閃著金光,望之似龍脊?!澳阏覍嵌?,它其實是一個如意的形狀?!敝v解員小海友善地糾正我。
這是北京世園會的中國館一隅。這如意頂實際上是鋼結構,包括132根主桁梁、5400根小橫桿、2184根拉桿以及696根水平支撐桿,其中最長的主梁長32米,重達7噸。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崔愷擔任總設計師設計,2018年底竣工。
“山水和鳴”位于中國館地下一層的中國生態文化展區。該廳在設計上結合圓形下沉水院建筑特點,與外部景觀相呼應
2012年9月,北京舉辦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的申請在第64屆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年會上獲通過,兩年后,國際展覽局正式通過這一申請。這是中國繼云南昆明后第二次舉辦A1級國際園藝博覽會。延慶的李四官莊村和谷家營村成了世園會地址。村里的魚塘被拓展成7.3萬平米的媯汭湖,挖出的土方堆積成25米高的天田山。
7月的一天,我和同事梁辰坐車從北京市區往北90公里,經過八達嶺長城到達園區,在占地面積最大的中國館內眺望到了這山和水。場館明亮而涼快,因為鋼結構屋蓋安裝有1024塊光伏玻璃,光能吸收效率更高。
中國館展覽面積15000㎡,是園會的主要場館之一。按照“生生不息,錦繡中華”的展陳理念,靜態展示與動態演繹相結合,實物花藝與虛擬意境相呼應
小海負責中國館的講解,他2019年3月從學校過來參加培訓,現在每天至少解說兩次;空閑時會到國際館逛逛,練習外語。館內有31個省份的小場館,小海說,最熱門的是北京館和河北館,因為來自這兩地的游客最多;這里有各省最大密度的景觀和風情,譬如北京的四合院、黑龍江的靈芝、吉林的人參、寧夏的枸杞樹、西藏的蟲草、河北的微縮版白洋淀。
中國館外觀
每個小場館都擺著數目不一的蝴蝶蘭和其他更需要精心伺候的花草,這些植物精神面貌極佳。小海說,其實養護頗費心思,北京館的“多寶閣”植物景觀,每天至少要打理三次。河南館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一株秋水鳳梨每天要用礦泉水澆灌兩次。此外,她還要隨時注意清除那些干、枯、死葉。
“這是以評促建?!?/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