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志愿者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人都很喜歡跟我說白求恩和大山,我告訴他們,我和白求恩一樣,都是志愿者?!?/blockquote>責任編輯:朱紅軍 實習生 顧穎能
【奧運特刊 志愿者】
“用熱情真誠良好的服務,為國家贏得尊嚴和友誼。”
“他們應該以為我能看到比賽吧……但是我看到賽道了!”
“現在的工作是‘五加二’、‘白加黑’、‘無法無天’——沒有勞動法,沒有星期天。”
“這種東西,算激情么?也可能是一種榮譽感吧。”
奧運志愿者選拔筆試試題摘選從2008年8月1日起,寧夏銀川市第一職業中學的英語老師袁晨琛必須每天站在北京的永定門旁,在酷暑中微笑示人。
她是一名奧運志愿者,負責2008北京奧運會公路自行車賽事的媒體接待。
志愿者的身影一直伴隨著現代奧運,八年前的悉尼奧運會招募志愿者4.7萬名,四年前的雅典奧運會約為6萬名。
現在,北京是170萬,超過這個城市人口的1/10。這包括遠超以往的10萬賽會志愿者,以及中國首創的40萬城市志愿者、100萬社會志愿者和20萬啦啦隊志愿者。
袁晨琛和她的同伴們,正被賦予更崇高的使命,一個半月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寄語志愿者“用熱情真誠良好的服務,為國家贏得尊嚴和友誼”。
這毫無疑問是奧運史上最浩大的志愿者工程,在歷時兩年的招募中,全球共有超過112萬人報名賽會志愿者,207萬人報名城市志愿者,其間層層的選拔、培訓,甚至實戰檢驗,不亞于披沙揀金。
而志愿者的背后,是高校、共青團系統、機關、街道等無數的體制細胞以及無數家庭和普通個人的影子。志愿者為奧運付出,他們為志愿者付出。
“他們不忍心打擊我吧”
袁晨琛是和媽媽陳鶴一起報名奧運志愿者選拔的。
北京之外的人們想要如愿并不容易。城市志愿者和社會志愿者原則上只取北京市民,這意味著外地人只有賽會志愿者一項選擇。自2007年底開始,寧夏回族自治區共有2300人報名,但最終只有80人被錄取為奧運志愿者,20人為殘奧會志愿者。其他省份,亦復如此。
媽媽陳鶴今年55歲,是寧夏銀川地稅局的公務員,在看到招募新聞寫著“18歲以上”,并沒有年齡上限,決定一試。艱辛是顯而易見的,她的英語知識都是30年前在廣播電視大學學的,重溫十分吃力。
對奧運的熱忱常駐在這個三口之家。有時候爸爸看電視會突然問一些問題,比如奧運的五環為什么是這五種顏色,公路自行車是一種什么樣的比賽項目,然后媽媽和女兒就搶著作答,像復習功課一樣。
面試選拔時,陳鶴覺得自己3分鐘的英語介紹很失敗,“90%的可能要被淘汰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她被錄取了。陳鶴認為或許因為自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