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藥企,入華提速
印度藥企主要關心兩點:一是要加快印度藥品進入中國市場的準入速度,希望已經通過歐美審批上市的仿制藥能走快審通道;二是希望參加國家醫保談判,把印度藥品納入國家帶量采購范疇。
發自:上海、北京
責任編輯:曹海東 錢昊平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22日《南方周末》)
印度藥企主要關心兩點:一是要加快印度藥品進入中國市場的準入速度,希望已經通過歐美審批上市的仿制藥能走快審通道;二是希望參加國家醫保談判,把印度藥品納入國家帶量采購范疇。
印度藥企進入中國市場其實早有先例,但運營良好的很少。目前對于沒有國內銷售渠道的印度仿制藥企業而言,合資、專利授權或許是打開中國市場的比較好的方式。
印度駐華使館曾找過國家醫保局,表達了印度藥企想要參與集中帶量采購的意愿,“但想不想和能不能是兩碼事”,參與“4+7”帶量采購為時尚早。
印度加爾各答,當地居民在藥房買藥。印度被稱為“世界藥房”,其仿制藥銷往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8年夏天,一部《我不是藥神》,將大批腫瘤患者吃不起“正版”抗癌藥、走投無路之下“違法”去印度私購仿制藥的殘酷現實搬上了大銀幕,之前不被關注的印度藥企隨之進入公眾視線。
印度被稱為“世界藥房”,其仿制藥銷往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歐美、日本等高端市場表現出色。尷尬的是,始終沒能打開中國市場。
目前,在中國上市注冊的印度藥僅兩百余個,以原料藥為主。近二十年間,僅有45個印度成品藥在中國獲批,印度產抗癌藥無一例在中國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6月以來,印度仿制藥入華陡然提速。短短兩個月內,多家印度藥企相繼布局中國市場。
2019年7月16日,印度制藥巨頭西普拉宣布將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半個月后,另一印度仿制藥巨頭Strides作出了同樣的選擇。印度藥企霸主太陽制藥,更是于2019年6月和8月連續兩次宣布與中國康哲藥業進行多款仿制藥及創新專利產品的合作。
連《我不是藥神》中仿制藥格列衛的原型廠家,也瞄向了中國市場。2019年3月,印度知名藥廠Natco旗下最受歡迎的藥物吉非替尼(商品名“易瑞沙”)與中國的一家醫院合作,啟動了在中國市場的臨床試驗。
對中國患者來說,印度那些價格便宜的腫瘤靶向藥、免疫治療藥物和丙肝藥,暫時很難進入中國。
即便不能參會,也要“手機現場直播”
在2019年6月的一場會議后,印度仿制藥入華明顯加速。
2019年6月21日,“中印藥品監管交流會”在上海舉行。陣容之強大,引發關注之強烈,前所未有。中印兩國藥監局領導親自率隊,全程參會。藥品注冊司、藥品審評中心等主管司局的領導更是悉數到場。
會議主要承辦方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醫保商會”)介紹,會議實行邀請制,不少企業為求得一張門票四處托人。經過遴選,最終35家印度藥企和30家國內藥企得以參會。
作為兩國醫藥經貿合作機制的中方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