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為媒,放“慢”生活——武夷山定義旅游新業態
發自:南方周末
武夷山市市長謝啟龍(左4)等領導為2019年武夷山新茶上市揭開序幕。
小朱是廣州一家旅行社的負責人,進入夏季以來,3-5天的度假休閑游成為公司最火爆的產品。而與往年不同的是,如武夷山、龍虎山等廣東周邊省份一些以自然觀光為特色的傳統線路也持續走高。
有鑒于此,在2019年8月16日于廣州北京路舉行的武夷山市茶旅文化品牌大型推介會上,小朱向武夷山市領導拋出了不少問題,包括交通、接團成本等,來自武夷山的相關部門負責人一一解答。
此次活動歷時三天,主會場設在廣州北京路步行街。武夷山市長謝啟龍親自掛帥前來助陣,在開幕致辭中,謝啟龍說,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節點城市,廣州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地位不一般,它與武夷山的牽系也不一般,同兩百年前一樣,武夷人把高品質的武夷巖茶、武夷品牌農特產品,以及滿滿的誠意帶到廣州。
武夷山作為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發源地,茶葉是翹楚,清朝年間,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口岸,從廣州十三行將武夷巖茶銷往海外,使其一度成為中國茶的代表。茶中精品“大紅袍”至今仍廣受推崇。
武夷山不只有茶。她還有一項世界級的“名片”——作為全國僅有的四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之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80.4%,保存了世界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理學大師朱熹在此著書、講學,度過了大半生時光,這讓武夷山浸潤于“朱子文化”。這里還有閩越文化、茶道文化、柳永文化、彭祖文化等豐富的人文資源,是一座底蘊深厚的城市。
如今以茶為媒的“茶研學”旅游路線已經開發成為武夷山精品路線。據武夷山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鄧崇慧介紹,近年來,武夷山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退茶還林”數萬畝,以保護巖茶生長的生態環境為首要,一是保證了巖茶優異的品質,二是為茶文旅產業與康養產業夯實了基礎,四方游客可以在武夷山輕松自在地體驗到自唐宋年代流傳下來的傳統茶文化。
廣州市民在活動現場品嘗武夷山大紅袍。
拋開都市的喧囂與煩憂,坐在九曲溪悠悠竹筏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品著香茗,生活慢下來了。心也靜了。
這正是武夷山傾力打造的“慢游”。為了加快發展茶文旅產業,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當地旅游業的三個轉型方向:從觀光游向休閑游轉變,從景點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從茶旅結合向茶文旅全面融合轉變。
“把武夷山零散、破碎的自然資源和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統一整合,轉換為集中連片的優質資源”,鄧崇慧介紹道。如今的武夷山,有古色古香的特色街區;有集文化娛樂品茗觀演為一體的夜游項目;有溫泉旅游新業態;有工業旅游線路;有紅色旅游線路…… 茶文化、賽事、游學、養生、攝影等活動琳瑯滿目。另一方面,武夷山全面升級硬件設施,先后引進品牌酒店、特色主題酒店、高端酒店數十個,同時建成武夷隨身游平臺、電子導游平臺、旅游電子商務平臺等服務產品,為游客提供全鏈條、一站式智能化服務。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游客腳步“慢下來”。來武夷山不止于“到此一游”的粗陋式體驗,這里沒有大城市的擁堵、壓力和緊張,但有城市生活的時尚和便捷;這里沒有山區的閉塞、簡陋和公共設施的不足,只有大自然的青山綠水、清新空氣、綠色食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生態慢生活。
如今提起武夷山,人們想到的不僅是山,是茶,而是一種山水與茶都融合在內的生活方式,去武夷山“慢游”,正成為越來越多人心中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