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準:“探索真理的精神有穿越時空的力量”
?“歷史的探索,對于立志為人類服務的人來說,從來都是服務于改革當前現實和規劃未來方向的?!?/blockquote>責任編輯:錢昊平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22日《南方周末》國史新記·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報道之中國言者)
“歷史的探索,對于立志為人類服務的人來說,從來都是服務于改革當前現實和規劃未來方向的?!?/p>
顧準的骨灰,一半置于北京市萬安公墓,另一半遵照其遺囑,被撒在三里河地區一條小河里。
暮年的顧準常兀自在那條河邊散步,不遠處就是他長期工作過的中科院。
1956年,顧準被調至中科院經濟研究所。在中科院大樓里,他寫下《試論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一文,“破天荒”地提出社會主義的生產也可由市場規律自發調節的觀點。
那一年和顧準相識的吳敬璉,因此推崇他為“中國經濟學界提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行市場經濟的第一人”,“只有顧準鮮明地提出讓價格自發漲落,即真正的市場規律來調節生產”。
但顧準的探索遠不止于此。風雨如晦的十年間,他對歷史、哲學、政治等領域的研究也頗有建樹。
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多篇紀念顧準的文章里屢被提及。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境外同行問大陸學界:“在六十年代與七十年代,你們有沒有可以稱得上稍微像樣一點的思想家?”面對這樣一個潛含挑戰與譏諷的問題,一位學界前輩起身應答:有,有一位,那就是顧準。
“喪家之犬”
說起顧準,人們總是驚嘆他的天賦異稟。
1915年生于上海的顧準,少年適逢家道中落,初中學習兩年會計后輟學,12歲到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做練習生,通過自學成為專業人士,獲得事務所創辦者潘序倫的賞識。
16歲時,顧準被潘序倫邀請給立信夜校講課。3年后,顧準所著《銀行會計》面世,這是國內該領域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