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東:“賣樓花”就是將地產工業化
除了“賣樓花”,霍英東對房地產商品化的理解以及對“高周轉”運營模式的運用,后續也被內地開發商吸收、學習并發揮到了極致。
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馮葉 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本文首發于2019年8月22日《南方周末》)
除了“賣樓花”,霍英東對房地產商品化的理解以及對“高周轉”運營模式的運用,后續也被內地開發商吸收、學習并發揮到了極致。
“講來講去,還是靠地產發達?!?/p>
在《時局的生意:霍英東自述》中,這位香港傳奇巨商坦言,這是其一生中致富的關鍵。
1923年,霍英東生于香港,祖籍廣東番禺。他在地產、海上運輸、淘沙、填海開港等多個領域皆取得過巨大成就,并在1998年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6年去世,享年83歲。
霍英東創立第一家地產公司時,乃而立之年。彼時,漁民出身、此前靠海上運輸貨物累積了一定資本的他,還是個地產業的“門外漢”,殊不知卻在后來影響了香港乃至中國地產業的發展。
如今,每年的富豪排行榜上,房地產總是那個制造最多富豪的領域,而行業得以快速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預售制的推行。
預售制的前身,正是霍英東創立的“賣樓花”,最早在1950年代的香港開始流行。
首創“賣樓花”
1953年,30歲的霍英東創造了自己以及香港的許多個“第一”。
他成立了霍興業堂置業有限公司,花了280萬港元,買下了位于香港銅鑼灣的使館大廈,這是他擁有的第一幢企業大廈。同時,他還買下了位于九龍四方街的一塊土地,用于開發他的第一個住宅樓盤。
彼時的香港,地產公司多稱為置業公司,而非如今的開發商或發展商。原因在于,香港早期的地產業盛行出租樓宇,哪怕買賣,也是以整幢大樓進行交易,所以參與的必是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個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貳東深